新华网东京11月14日电(记者 钱铮)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宣布,他们找到了一个与统合失调症相关的基因。
所谓统合失调症,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在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组合,从而使整个机体不能和谐运作,久而久之,便会造成各种心理障碍与疾病。统合失调症一般在青春期发病。据统计,全球约有1%的人不同程度罹患这种疾病。
人的大脑存在一种感觉“门控”机制,这一机制负责对来自各个感觉器官的信息进行组织。感觉“门控”机制出现障碍,会使人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统合失调症症状。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和理化研究所13日发布新闻公报介绍说,其下属研究人员对实验鼠的“前脉冲抑制”行为进行了研究。“前脉冲抑制”是指在惊吓刺激之前给予动物轻微刺激,可以抑制动物对惊吓刺激的反应。此前的研究显示,“前脉冲抑制”失灵的人感觉“门控”机制往往也出现障碍,一些人会因此表现出统合失调症症状。
研究人员对1000多只实验鼠进行了研究,这些实验鼠是“前脉冲抑制”功能良好和“前脉冲抑制”功能较弱的实验鼠经过两代杂交后所产生的孙辈后代。研究人员分析实验鼠的基因差异后发现,一种名为“Fabp7”的基因与统合失调症存在相关性。
研究人员说,“Fabp7”基因负责编码的蛋白质可与DHA、ARA等不饱和脂肪酸相结合。他们推测,人患统合失调症可能与胎儿期缺乏不饱和脂肪酸有关。
日本研究人员的上述研究结果已在新一期《科学公共图书馆·生物学》网络学术刊物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