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开始适应中国崛起
|
|
|
|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十一月二十日在新加坡会见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这是两位领导人的首次会晤。
|
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日刊文说,日本政治家和大众已感受到中国富强后对世界的善意和对和平的追求,明显加快对美国和中国的外交速度。原文摘录如下:
日本前首相安倍上任后第一个出访的国家是中国,半年后到美国访问。现任首相福田康夫就任后出访的第一个国家是美国,几天后便赶赴新加坡与中国总理温家宝会谈一个半小时,次日中国军舰“深圳”号便应邀驶向日本,成为二战后访问日本的第一艘中国军舰。
很明显,日本加快了对美国和中国的外交速度。而其背后,则反映着日本首相的任期长短与他能否同时处理好日美、日中关系紧密相关。用句更通俗的话讲,就是日本首相需要时时“左眼看中国,右眼看美国”。只有维持好同美国和中国的关系,首相的宝座才能安稳。
并不是说日本首相非要看美、中脸色行事,而是中、美、日三国在经济、政治和战略上相互制约又彼此依存的现实决定了他必须这样。小泉下台的部分原因在于不能很好地处理好中日关系,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不仅伤害中国人的感情,也严重影响着日本与其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经济交往。安倍上任后顺应时代潮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但同时却无力在国会通过与美国利益密切联系的《反恐特别措施法》,只好辞职。现在的福田首相,不能不对日美、日中关系做出快速反应。
开始适应中国崛起
尽管日本在二战中是战败国,但其在战后迅速崛起的经济能力,使得日本在亚洲成为“财神爷”。在过去几十年,日本是中国和亚洲其它国家的债主或者援助者,经济上的“亚洲领袖”地位几乎无国挑战。
到了世纪之交,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丰硕成果,不仅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且在全球的政治发言权也在迅速提高,中美关系也呈上升态势,这让日本人既不舒服又无可奈何。小泉执政时,正是日本人调整对中国崛起的心态的开始,通过制造政治障碍如参拜靖国神社、扶美抑华、释放中国威胁论等,来遏止中国影响力的拓展。小泉政府的“抵抗”最终无法抑止中国发展的脚步,其“冷政”同样有损日本经济利益,因此他该步出政坛了。
安倍晋三就任首相后,日本调整对华政策,日中间有了“战略互惠关系”的新定位。这既反映了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意味着日本人在心态上的调整,对中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和外交力量开始正视并且适应。安倍率先访华,并且声称不会参拜靖国神社,开始了日中关系的“融冰”期。
到了福田政府,对中国的立场就显得更加务实,“融冰”步伐在加快。福田访问美国时,已在提“中国没威胁论”,说“我们是否对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美国感到威胁呢?事实并非如此。中国也是一样。”另一个改善与中国关系的举动是,今年出版的日本外交蓝皮书中将不再把前外相麻生太郎提出的“自由与繁荣之弧”的外交方针列入其中。“自由与繁荣之弧”是指从东南亚经由中亚到中欧及东欧,连成一条弧线包围着欧亚大陆,支持拥有与日本“相同价值观”的国家,被广泛解读为“围堵中国”的政策。
美国依然是大哥
中国实力的增强,既改变着世界格局,更调整着亚太地区的力量排行榜。中国的经济实力尚不及日本,但日本已不再奢望充当“亚洲领袖”,不再把中国看作小兄弟,而是彼此平等的伙伴。日中关系近两年来朝着友善方向发展,可以说是顺应时代潮流,无论谁当首相,都要与中国保持正常交往关系。
正在强大的中国与西方传统强国所不同的是,中国是通过和谐、互助来影响世界的,而西方则是以武力拓疆,以强者姿态征服弱者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中国在不断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在民主、法治、人权、环保上探索中国化道路,使得西方社会包括日本的“价值观外交”不攻自破。这些都让日本政治家和大众感受到中国富强后对世界的善意和对和平的追求。
不过,美国依然是日本的大哥。两国不仅仅是亚太地区的军事同盟,在能源、科技、贸易、军事方面的合作也在加强。日本向海外派兵,帮助美国打伊拉克,给阿富汗战后重建提供巨额援助,协同美国收拾伊战残局,都是为了在石油进口上加上保险,并且保持“日本制造”在美国这个世界上购买力最强的市场上的份额。没有石油,日本可能会马上停止运转。
[1] [2] [3] 下一页 尾页
|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上一篇新闻: 日本家庭暴力成社会顽疾 下一篇新闻: 日本建伍在中国胜诉企业侵权案 |
|
|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