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资讯 >> 经济 >> 正文

日本人关注中国企业:提醒日本企业家有强邻

作者:未知  来源:人民网   更新:2004-11-10 16:13:00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有个事情,挺耐人寻味———

  “贺岁片”,我们都不陌生。岁末年初,不少人总要走进影院,傻呵呵地笑上一回。

  东邻日本也有“贺岁片”。今年的“贺岁片”是一部从中国引进的、描写中国家电企业海尔集团创业史的《首席执行官》,12月份先在东京和大阪、明年1月在全日本上映。

  10月中旬,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和著名导演吴天明,应邀赴日参加该片的首映活动。本报记者随同前往,想探探日本人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五六十年代,我们也有您这样的企业家

  东京的日本记者俱乐部,是官方举行新闻发布会的地方。10月12日上午,《首席执行官》面向时政和经济类记者的新闻发布会,在这里举行,百余位日本及世界各大媒体驻日记者出席了会议。西装革履中,不乏鹤发鸡皮的老者。中国的非官方人士在此亮相,据说这是第一次。

  发布会前,日本记者俱乐部石川次长与张瑞敏和吴天明会面。石川先生说:“今天出席会议的记者,有三分之一已经看过电影了。一会儿他们可能会问:电影里的凌敏,和现实中的张瑞敏,有多大距离?”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没等张瑞敏开口,吴天明抢先说道:“无论深度、高度还是广度,这部电影所表现的都不及海尔和张瑞敏的1%!”

  这句话,成为吴天明此次日本之行,跟媒体和观众见面时的“保留内容”。

  他说:“我是被海尔和张瑞敏的创业精神所感动,才拍这部电影的。我认为,中国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海尔和张瑞敏的这种创业精神。我深深地感到,张瑞敏就是中国当代的民族英雄!把张瑞敏叫做民族英雄,这个称谓一点也不过分。”

  记者了解到,这部电影原本是准备拍20集电视剧的,青岛方面请来吴天明执导。看了剧本,吴不大满意,便提出亲自到海尔去看看。———这是2000年春天的事了。这一去,吴天明便“陷”在海尔,达两年之久。一波三折之后,最后由中影集团投资730万元,拍成了一部电影。

  “但电影怎么写,是个难题。”面对百余位日本记者,吴天明说:“一般来讲,一部影视作品,得有好看的情节、复杂的人物关系,比如三角恋爱,或者是锅炉爆炸啦。可海尔没有这些。最后,我们决定走纪实的路子,提出一个创作原则,就是这个影片的故事,不离开海尔。因为我们觉得海尔和张瑞敏的故事,本身就很感人。” 

  发布会上,张瑞敏对记者们说:“1984年海尔刚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我读过日本三洋电机创始人井植岁男写的一本书,里面‘没有钱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奋斗精神’的话,特别是他把中国的一句成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改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己’,对我产生很大影响。20年来,海尔和很多日本企业打过交道。海尔不仅是引进日本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更主要的是学习日本企业的创业精神。”

  发布会上,记者们比影片本身更为关心的,是海尔进入日本市场以及与日本三洋公司合作的情况。张瑞敏透露说,海尔今年在日本市场的销售额,预计为5000万美元,同比增长50%以上。

  午餐时,吴天明对本报记者透露了影片中一段4分钟的“不为人知”的情节:市委书记找凌敏谈话,想调小有成绩的他到市里去当干部。凌敏说,当官得有三“子”———笔杆子,嘴皮子,心眼子。“我怎么能行?”书记说,你文章写得不错,也挺能说的,心眼儿也不少。“怎么不行?”凌敏道:“中国现在最需要的,不是政治家,而是企业家。”

  记者当面向张瑞敏求证这段情节的真实性,张一笑而过。

  12日下午,是《首席执行官》与日本文化娱乐类记者的见面会。文娱记者的休闲随便,跟上午的政经记者,形成鲜明的对照。

  见面会后,张瑞敏接受日本《每日新闻》和美国《新闻周刊》驻日记者的联合专访。谈到国际化问题时,记者问:“海尔现在进入世界市场,跟当年日本企业打入国际市场,环境很不一样。那么,海尔进入世界市场,是不是比当初日本企业更为困难?”

  张瑞敏说:“海尔进入美国之前,研究过大量日本企业进入美国的案例。好像不能说日本企业进入难度小,海尔进入难度大。当初日本企业跟欧美企业比,也没有什么优势。但日本企业很快就起来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戴明在美国没有受到重视,在日本受到了重视。中国企业现在跟日本企业相比,也有很大差距。中国企业能不能成功,关键要看能不能抓住信息化这个机遇。信息化对大家都是新的东西。谁能抓住这个机遇,创造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谁就能成功。如果还停留在质量、技术层面上,就没有什么竞争优势,也就很难取胜。”

  专访结束后,日本记者对中国同行说:“日本消费者对家电产品非常挑剔,而且对其他国家的产品基本不感兴趣。作为一家跨国企业,海尔万一在日本市场没有取得成功,也没有关系,因为日本市场是很特别的;海尔在其他国家取胜就可以了。” 

  12日晚上,东京电视台著名的《世界商务》栏目,对张瑞敏做了15分钟的直播专访。当晚,东京电视台卫星频道又做了重播。海尔人创业之初“砸冰箱”的历史画面,和当天晚上张瑞敏在东京银座仰望海尔广告的情景,一起展现在日本观众面前。

  专访开始前,东京电视台的一位负责人对张瑞敏说:“五六十年代,我们也有您这样的企业家;现在已经没有了。”


  在北京读过汉语的片山朋子小姐,为记者此行担任翻译。看到影片中德国专家到海尔验厂时工人们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她流泪了。她说这让她想起了曾在三菱重工工作过的父亲,在她小的时候经常加班的情景……

  据引进该片的日本富士映像公司总经理仲伟江先生介绍,他们是在中影集团举办的一次“北京放映”活动中见到该片的。开始,看介绍以为是部纪录片,看了影片后,甚为感动,决定作为“贺岁片”在日本推出。仲先生介绍说,日本国内以企业创业史为原型的同类影片,好像只有两三年前的一部描写JVC公司开发“大1/2磁带”的片子,叫做《太阳还会冉冉升起》……

  “太阳”,是在九十年代“西沉”的……

  “太阳”,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西沉”的……

  1989年,曾任英国《经济学家》杂志驻日首席记者的比尔·埃莫特,出版了一本剖析日本经济的畅销书———《太阳也会西沉》,三个月内,在日本卖了30万册。

  那是从战后废墟上崛起的日本经济正如日中天的时候。与该书在日本畅销的同时,在欧美国家,由索尼公司总裁盛田昭夫和日本国会议员石原慎太郎合著的《敢说“不”的日本》,正大行其道。

  但事实,很快就验证了这位《经济学家》主编的先见之明。以1990年东京股市暴跌和由此引发的房地产泡沫破裂为起点,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十年的衰退期。经济增长率从七十年代的10%,到八十年代的4%,再到九十年代的1%;而且至今未能走出低谷。20世纪整个九十年代,被日本学界悲叹为“失去的十年”……

  “500强”,也许不能说明一切问题;但“500强”肯定能说明不少问题。近年来,伴随日本经济的衰退,在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名单中,日本企业所占的席位越来越少。《财富》杂志今年7月间发表的一份对“世界500强”十年变化的研究显示,2003年的“世界500强”中,美国企业189家,比1994年增加了38家;日本企业82家,比1994年减少了67家;中国企业16家(含香港1家和台湾1家),比1994年增加了13家。日本,是“世界500强”名单中企业数量减少最多的国家。

  电器和汽车,是“日本制造”的典型代表。由于内需不足,海外市场又遇到了质量不断提高、价格更具优势的“中国制造”的挑战,2001年,日本九大电器公司,有六家(日立、松下、富士通、NEC、东芝、三菱电机———按亏损额大小排序)出现亏损,赢利的三家(索尼、夏普、三洋电机)净利润分别只有153亿、113亿和17亿日元。

  为摆脱困境,近几年,日本各大企业纷纷推出改革措施,但也是积重难返。已于1989年病逝的松下幸之助等日本老一辈创业者,成为人们普遍怀念的对象……

  2002年春天,一位中国企业的总裁到日本考察。在松下电工,看到办公室、会议室和走廊里,到处张贴着一幅宣传画———

  一艘就要撞上冰山的巨轮!

  下面写着:“能挽救这条船的,惟有你。”

  有人分析说,“日本制造”走入困境,主要是创新不足。因成功拯救日产汽车而声名大震的法国人卡洛斯·戈恩说:“日本企业造就了全世界最优秀的工人,但没有造就出全世界最优秀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海尔真正需要的,是“点亮日本消费者心中的灯”

  12日傍晚,张瑞敏冒着小雨,到东京银座看了设在和光百货对面、七宝大楼顶上的海尔灯箱广告。暮色之中,醒目的“海尔蓝”熠熠生辉。去年8月20日的广告亮灯仪式上,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引来各方嘉宾的一片掌声。她说,在寸土寸金的东京银座点亮一个广告牌非常不容易,它需要企业的实力作为后盾;但海尔真正需要的,是“点亮日本消费者心中的灯”!

[1] [2] 下一页  尾页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注册高达赢取大奖!

    09年2月《贯通日本语》杂志

    熊本熊震后首次现身东京 卖萌感

    日清推出“世界杯面选举” 纪念

    不二家巧克力点心内疑混入橡胶

    奥巴马来广岛,安倍去珍珠港吗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