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尼引发连锁反应 硅晶背投策变高端彩电?
|
|
|
春节刚过,日本电子界权威网站日经BP网上新挂出的一条关于索尼的消息备受人们关注:索尼将在日本推出首款支持1080P(分辨率1920×1080,合207万像素)高清显示标准的硅晶背投。而日本企业JVC与三菱,预计也将在2005年的日本市场推出硅晶背投。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条新闻尤其触动了国内彩电企业那根敏感的神经。
高端电视江山未稳
众所周知,在竞争激烈的彩电业,只有高端市场才有利润可言。据2004年12月信产部公布的数据,虽然高端电视销量只占2.2%,其销售收入却占到企业总收入的25%。同时,每一次高端产品向家庭普及的过程,就是一场重排厂商座次的战争,因此国内的家电企业都紧盯着高端彩电的走向不敢放松,因为一次小小的疏忽,就可能导致一个阶段战役的失败。
在数字化的大背景之下,传统的显像管CRT彩电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大客厅大电视的娱乐需求,而目前高端电视市场各种技术群雄逐鹿,还没有形成CRT时代一种技术一统江湖的局面。由于传统CRT彩电超过38英寸实现起来非常困难,因此40英寸以上的电视才被认为是大屏幕电视,也就是高端电视的入门门槛。
在高端电视市场,已经形成了三大产品技术方向:背投电视、等离子电视(PDP TV)和液晶电视(TFT-LCD TV)。由于等离子和液晶电视的厚度要比背投薄得多,因此又被统称为“平板电视”。
背投电视又分为两大阵营:传统显像管(CRT)背投和微显背投。微显背投代表了背投电视新的技术走向,是传统显像管背投的换代产品,其中又包括液晶背投(LCD)、硅晶背投(LCOS)和光显背投(DLP)三种技术方向。
在高端电视兴起的初期,由于传统显像管背投在实现大尺寸、超过40英寸上非常容易做到,因此价格只有同规格等离子、液晶电视产品的1/2到1/3,甚至更低。而价格永远是启动中国市场甚至世界任何市场最有效的杠杆。1997年,当中国彩电企业对背投还普遍持观望态度时,长虹便已孤注一掷押宝其上,因为有了长虹的大规模介入,传统显像管背投的平均价格从近3万元跌到了现在的5000~6000元,长虹也因此成为高端电视市场的先期赢家。
另一家电巨头TCL也不甘示弱。2004年,投资1.5亿元的TCL成都数码工业园在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动工,以生产高端彩电为主。这个TCL和汤姆逊合资后的首个投资项目,很容易地被理解为“堵在家门口叫板长虹”的行动。
但是,临近2004年底,一度在彩电市场占据了三分之一份额的传统显像管背投,却已经萎缩到6%,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平板电视呈现出“井喷”之势。
2004年底,TCL将传统显像管背投从上海市内主要家电卖场陆续撤柜,取而代之以液晶、等离子等平板彩电,并表示北京市场也已开始陆续进行类似调整。一周后长虹也与国美、苏宁等销售商达成意向:将传统显像管背投从主力门店撤柜,但长虹不会将传统显像管背投彻底撤出北京。
2004年12月20日,长虹在成都举办了一场平板彩电新品会,宣称全面进军平板电视市场,长虹副总经理郑光清希望“长虹要在彩电大王、背投大王之后,成为中国的平板电视大王。”
而在两天前,康佳在深圳与爱普生联手推出3LCD液晶背投系列新品,追随创维投向爱普生主导的液晶背投阵营。康佳多媒体事业部总经理匡宇斌认为,“进军高端背投是康佳继平板战略之后的又一瞩目事件。”
从众多厂商变幻莫测的平板、背投互相渗透的策略中不难感受到,对于竞 争激烈的高端电视市场,众厂商不愿在平板、背投两个方向的任何一个中缺席,因为谁也说不准,未来主导高端电视市场的力量将会是什么?
硅晶背投再添异数
就在国内厂商还在背投、平板电视市场转战之际,索尼新发布的这条消息让国内尚未稳定的高端彩电争雄格局又现震荡。
在高端彩电市场,尽管平板与背投电视还处于市场较量阶段,没有分出一个输赢上下,但两者的定位已经逐渐开始出现分化。
在屏幕尺寸上,等离子电视一般不小于37英寸,但它面临的技术难题在于使用寿命和功耗两方面。专家表示,等离子显示器中的每个像素单元实际上是一个微型灯泡,由于使用白炽灯泡,图像质量会随着使用时间增长而变差,也就是说,等离子电视的效果不会永远像刚买回时那样好。而且现在等离子电视平均使用寿命也就在6万小时左右,即使平均每天只看3小时电视,其寿命也就在5年左右,而且如果想更新换代就必须整个淘汰。因此等离子电视基本属于过渡产品,消费产业观察家Cliff Roth认为,等离子显示器目前确实处于守势。
在富士通将其大部分等离子业务出售给它的合作伙伴日立后,市场有传闻称索尼和东芝也准备退出PDP市场,引来市场对等离子的质疑。后来该消息也部分得到了官方证明-索尼公关部表示:“索尼将持续生产、销售等离子电视产品,不过今后将逐渐把经营资源集中于液晶电视与背投电视业务,因为索尼在对电视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之后,认为液晶电视与背投电视比等离子电视更有发展前途。”
随着液晶电视价格的下跌,在中等大小的屏幕方面液晶电视已经占据了优势。但液晶电视主要无法解决的是大屏幕的高价问题,液晶电视屏幕达到32英寸以上就不太经济了。目前,一般37英寸的国外品牌液晶电视都在3万元人民币左右,相对于面积在五六十平方米左右的大客厅,比电脑显示器大不了多少的液晶电视显得底气不足。不过这种情况正在改善中,三星与索尼的新工厂将在今年春天开始生产40英寸液晶电视,Sharp也将启用一座能够生产45英寸与50英寸液晶电视的工厂。但45英寸的液晶电视高达36万元人民币(4500美元)的价格离人们的视线还是太遥远。
面对家庭对大屏幕电视的追求,似乎剩下的选择就只有高端背投电视了。目前,高端背投中液晶背投、光显背投和硅晶背投分属三大不同的阵营,阵营中也有各自代表的厂商。
目前,光显(DLP)背投由美国德州仪器(TI)独家控制芯片,这也是TI唯一一项打上了“TI INSIDE”烙印的技术。该阵营中,主要的成员为韩国、中国彩电企业,如三星、LG、创维、TCL等,日本企业极少涉足,即所谓的“美国路线”。今年三星突然由液晶背投转向光显(DLP)产品,也曾引起产业界和舆论的高度关注。
液晶(LCD)背投的核心技术主要由索尼和爱普生掌握,该阵营以日本彩电企业为主。不过因为爱普生不像索尼在中国家电市场积累甚多,因此它更多地选择与中国厂商合作,这条为“日本路线”。
硅晶背投核心技术由飞利浦、JVC、索尼掌握,中国和日本彩电企业均有小批量生产。
索尼这次新推出的硅晶背投首次达到了70英寸,预计今年3月中旬上市。日本市场价格约合人民币13万元,在美国市场价格略低,约合人民币10.7万元。这款清晰度高达207万像素的硅晶背投,堪称硅晶背投市场的重大突破。不过,由于价格昂贵,索尼透露这款产品目前没有进入中国市场的打算。当记者向索尼中国公司市场部求证时,对方称,索尼中国仍将继续以液晶电视和液晶背投的销售为主。不过,这款产品在技术上的突破,还是给刚刚“井喷”的等离子、液晶等平板电视带来了潜在威胁。 中国企业:想象空间仅存硅晶背投
一款价值10多万元、远离中国消费市场的产品,之所以能给中国企业带来震动,还在于硅晶背投技术的特殊性。
对于中国彩电企业来说,谈论“兼并上游、打通产业链”的话题还为时过早。因为无论是液晶、等离子电视,还是液晶背投、光显背投,其核心器件的研发制造都掌握在国际巨头手中,即使是并购了汤姆逊彩电业务而大跨步进入国际市场的TCL,也缺乏足够的资金实力。TCL多媒体电子事业本部总裁史万文承认,“上游面板生产线动辄需要几十亿美元的投入,中国企业现在还没有实力通吃。”
唯一能给国内企业留下更多生存空间的,也就只有硅晶背投了。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大屏幕产品分会赵汉鼎秘书长认为,“不客气地说,现在中国企业做高端电视还是在搬箱子。但是在LCOS(硅晶背投)项目上,中国企业有可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为LCOS的技术专利太分散了,不像LCD和PDP那样形成相对集中的专利池垄断,这就留给了中国企业通过收购聚集专利技术的机会。”
正是由于硅晶背投技术使用空间的广阔度,我国政府也在大力支持国内企业在硅晶背投方面的投入。2004年11月,创维集团新闻发言人孙伟中宣布,创维超薄壁挂式单片硅晶数字背投高清电视已获得国家信产部肯定,并被列为2004年度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项目,获得了200万元的科研经费奖励。
不过,硅晶背投还属于未来两年以后的超前产品,技术也并不成熟,还有许多工艺方面的问题需要克服,比如灌装液晶的玻璃片与硅基片的热膨胀系数不一致,长时间工作会带来色彩的畸变等。由于技术尚处于萌芽阶段,且光机制作复杂、成本高,因此飞利浦和英特尔都曾经在这上面遇到过阻力。
就在2004年10月初,全球硅晶背投彩电的主要推动者飞利浦,以市场份额不理想为由宣布退出该市场,而飞利浦公司还曾经是中国“LCOS产业联盟”的倡导者之一。2004年初,飞利浦联合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和20余家中国企业成立了“LCOS产业联盟”,期望在中国启动硅晶背投电视市场。飞利浦的真实用意,是向中国彩电企业推销其硅晶背投芯片,并由中国企业为其生产核心部件背投光机。创维、长虹、康佳等国内主要彩电企业几乎均参与了该联盟。
可是,2004年还没有过完,飞利浦却以“市场份额太小”为由宣布退出。在2004年初进入硅晶背投芯片市场的英特尔,也在此时宣布了推迟硅晶背投芯片发布期的消息,与英特尔紧密合作的TCL和创维不得不搁置了硅晶背投产品的研发、生产。
但就此判断硅晶背投的技术没有竞争优势则显得有些武断。赵汉鼎分析说,“评价LCOS技术的未来不能只看表面,比如说飞利浦的停产是与其全球战略布局有关,并且其投放美国市场的一批产品是因为音响问题而非显示问题遭受冷遇。不能看到飞利浦停产就断定LCOS没有前途。”
硅晶背投研发生产的全部流程,包括IC设计、IC制造和液晶封装三大块,除了飞利浦,国际上日立、索尼、JVC、eLCOS、美国三五等众多企业都掌握着一些专利并在积极创新,国内的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中国香港科技大学也都有相应的技术储备,可以说,从设计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在国内都可以解决,而在不变更重大制程的情况下,采用LCOS技术可以轻而易举地达到高清背投(1920×1080)的高分辨率水平,而生产成本不致提高太多。
在“撤出”与“进入”之间,是各大厂商对技术走向“站位”的必然结果,而硅晶背投技术对于国内厂商来说,或许是掌握主动权的一条最好选择。(作者: 唐潇霖)
eNet硅谷动力 2005年03月14日
|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上一篇新闻: 三菱开发新图像搜索技术 下一篇新闻: 日语IT人才走俏职场 |
|
|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