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资讯 >> 经济 >> 正文

日语人才稀缺:你会敲日资企业的门吗?

作者:未知  来源:SINA   更新:2005-3-15 17:24:00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找工作对大多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似乎不是问题。据调查,每个日语专业的毕业生平均能有四个择业机会。今年12月9日,一场上海大型的日企招聘会又将举行,日语人才在和日企的供求关系中,处于绝对的卖方市场。现在,就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日企人才身上……

  

  1个学生5个岗位

  据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统计,最近两年到学院招聘日语专业人员的岗位数达1000多个,而这两年毕业的学生总数为201名,需求职位数与日语专业毕业生的比例为5:1,学日语的学生就业,可说是“皇帝女儿不愁嫁”。今年的大规模招聘会还未揭开帷幕,上个月,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已经领先一步,与20多位日语专业的学生达成了初步意向。此外,在上海的欧美企业也是吸纳日语专业学生的一大去处,它们有很多日企客户,也需要日语人才与客户沟通。

  学生就业首选欧美企业

  其实,日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首选欧美企业,其次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最后才考虑日企。日企,相对是受学生冷落的。

  在欧美企业,员工有很多的培训机会,公司的核心技术也对员工敞开,他们有机会参与一项工作的全部流程,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锻炼,上升通道也就比较通畅。

  而在日企,培训的内容都是一般工作需要,企业的核心技术是不会被传授的。掌握不到企业核心技术,个人的发展是相当艰难的,想要升任到核心岗位就更不容易了。因此,对学生们来说,日企的吸引力自然和欧美企业无法相提并论。

  就业主要方向还是日企

  不过,日企仍然是日语专业学生常规的流向。业内人士认为,比起其他专业的学生,日语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不大,因为“日企对这些人才有着大量的需要”。

  据日本三菱综合研究所的最新统计显示:日本目前在中国各地的投资企业数量,上海占25.5%,其次是江苏和浙江,长江三角洲成为日本企业投资中国的首选区域。

  这次大规模的日企进入被专家称为日企投资中国的第三次浪潮,随之而来的,是许多岗位上对人才的需求。一时日语人才紧俏,而各种日语培训也蔚然成风。

  大专生多过本科生

  “学日语等于容易找工作”成为了招聘市场上一个特殊的现象。在人人都在头痛工作难觅之时,日语人才却仍有挑选工作的余地。

  但是,有多少人在学日语?从高职生、大专生一直到硕士,不同类别的学校都开有日文专业,单从语言能力上讲,彼此的差异并不大,在这些求职者的竞争中,最尴尬的就是那些日语水平一般的本科生。

  “其实不论学历高低,只要本身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出色,同时够努力的话,对于公司来说,就是最好的员工了。”某位日企HR的观点说明了日企聘用应届生的主要标准并非仅是学历。下面是上海人才市场近期日企招聘的学历分布调查,从表中可以看到,并非学历越高,就越容易进日企,反倒是大专生所占比例超过了本科生。

  “日语专业的大专生对自己的定位比本科生清楚。”业内人士分析,“他们愿意接受助理或前台等低职位和较少的收入,但本科生不愿意,所以也使得很多能力一般的本科学生高不成低不就。”

  然而,日企的特点是从底层做起,他们不可能给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很高的职位。因此,对那些想进日企的应届生来讲,调整心态是必须的。

  语言:刚开始至少要听懂

  由于语言的限制,日企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组织。在上海的欧美企业里,你会听到大家平时用上海话交流,只有在和老外上司汇报工作时才用英语,而在日企里,即使是中国员工,彼此之间也都用日语交流,就连日本老板有时也会感叹——在中国的感觉,简直跟在日本时没什么两样。

  不过,日企招聘时对新人的语言要求倒并非十分严格,说得不好没关系,关键是老板的意思要大致听得懂。对日本老板来说,多问多学多做是最重要的,而语言的事情可以通过公司的培训锻炼。特别是一些技术色彩较浓的职位,日企会先看重个人的技术能力,再看语言水平。

  不过,如果要在日企长久发展,语言能力仍是不可或缺。日语好不仅可以直接和上司沟通,在工作上有很大的便利,从某些方面来说,也可以保护自己。因此,千万不能放过在日企语言环境下学习日语的机会,努力提高自己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

  

  日企钟爱应届生

  每年的2、3、4月是日资企业集中招收毕业生的旺季。和其他企业不同,日企的一大特点是欢迎应届大学生加入。上海某日资IT企业人事经理莫蔷告诉记者,公司每年都会去学校直接招聘应届生,中专、大专、本科学历都有,只要对方的基础知识到位,同时接受能力强一些,基本就符合要求。

  这和日企特殊管理方式是分不开的。日企的HR经理一般不喜欢那些有工作经验的人,一张“白纸”的大学生容易“管教”,也容易管理。一位日企的HR坦承,日企不接受有过欧美企业经验的人,原因是他们“很不好带,融不进日本文化”。讲求纪律性和论资排辈的日企,需要每个员工遵从企业的法则,在这一点上,刚毕业的大学生更适合。

  日企乐于招收大量大学生的原因在于他们习惯自己培养人才,而不是随意挖人,因此,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一般会先在企业的低层做起,慢慢积累经验,一般男生的方向多是销售助理一类,而女生则偏向行政。在一些技术生产型行业中,日企还会招收一些技术专业的学生,莫蔷的公司在去年就特别招了一些建筑设计、结构设计专业学生。“除了高端的业务以外,普通的土建机电设计工作,应届毕业生经过一定的培训以后,其实也是很可以胜任的。”莫蔷告诉记者。日企的这种思维,使得很多只要具备一定日语能力的应届生很容易就能在日企找到工作。

  中高职位不多

  可能与日资企业乐意培养人有关,日企在国内招聘,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中高职位不多、管理职位不多,一般以业务骨干为主,中层经理可能是最高级别。但这两年,随着日企本土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中小型的日企也已经开始招聘部长、副总经理。

  据利科特人才服务有限公司中方经理曹沉介绍,在上海的日资大型企业,如伊藤忠、三井、三菱、住友、丸红五大商社,招聘职位仅限于业务骨干,这些企业的管理职位都由日本人占领,本土人才很难进入管理层面。一些中小型的工厂和服务类企业,则有可能提供部长、副总经理类的职位。

  两类人才紧缺海归派成为主流

  日企HR的心头大患并非是日语人才不够。上海日语讲得好的人比比皆是,拥有各级证书的人更不在少数,但HR们仍是大嚷缺人,在他们心目中,日企真正需要的是两类人。

  1.技术、语言皆精通

  日前,某日本精密轴承制造企业公开招聘高级工程师,条件是日语二级以上,英语八级以上,虽然开出的条件优厚,但始终无人问津。

  技术过关,又有语言能力的高级人才成为目前日企的稀缺品。大量制造业日企的到来刺激了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但达到技术能力的人才却缺乏在日企中必须的语言能力,同样,语言无障碍的人才又往往缺乏技术背景,因此才会出现上述的尴尬局面。

  据上海对外服务有限公司的黄小姐介绍,目前日企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这类技术、语言皆精通的人才,而通常日企对他们年龄的要求是在35岁以下,因此,日企往往很难找到符合条件的人才。

  于是解决需求的途径就转到了海外,留学日本的学子或者到日本研修的技术人才归国后成为国内日企追逐的对象。在某家知名IT日企的杨先生是典型的例子。他在国内从事软件研发,3年前赴日研修,这段经历让他不仅吸收了日本先进的IT技术经验,又具备日语交流能力。因此,当他回国后,马上被现在这家公司高薪聘用。

  2.能够融入日本文化

  王小姐曾在日本留学,也在NEC等多家日企有过工作经历,现在另一知名日企担任HR总监。她认为自己在日企成功的原因,应该归功于她在日本留学的经历。

  在日企的两件事给了王小姐深刻的印象。一是在和日本人交流时的措辞。王小姐告诉记者,日本人十分讲究谦语和敬语的用法,在日企工作,往往需要通过这些措辞抬高对方,做到这一点,你就会在日企中很受欢迎,日本人也会认为你了解日本。这不是日语表述流利就能做到的,只有熟悉日本的风俗习惯,和日本人长期生活和交往才能领会其中奥妙。正是因为有过在日本生活的经历,王小姐比其他人更能左右逢源。

  第二件事是发生在人员招聘上。一位新员工报到的时间恰巧在31日,如果把这天算上,公司就得多负担该员工这个月的福利奖金。从法律上讲,员工完全可以要求得到他当月的福利,但显然这不是老板愿意的。而当王小姐向日本老板请示时,老板含糊其辞地让她自行解决。最后王小姐与员工协商,当天工资照算,但福利发放却从下个月。员工自然理解,而老板也满意。

  王小姐总结,这件事体现了日本老板的典型习惯,他们不会十分肯定地告诉员工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往往需要员工自己判断。把握日本老板的心理,了解日企的文化和日本人的做派,只有在日本呆过,或者在日企中有过长期经验的人,才能有这样的体会。

  有分析和反应能力,懂得日本人心理,做事恰到好处——日企真正想要的人其实是具备这些软性条件的人才。而能够如此到位的人才,并非仅仅是日语流利那么简单。一些在日本呆过的人往往会在日企里十分吃香,正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日本人做事的规矩,而日本老板也更喜欢公司里有这样的员工。(记者陈文 王圆 实习记者曹云)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注册高达赢取大奖!

    09年2月《贯通日本语》杂志

    熊本熊震后首次现身东京 卖萌感

    日清推出“世界杯面选举” 纪念

    不二家巧克力点心内疑混入橡胶

    奥巴马来广岛,安倍去珍珠港吗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