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消息:日本《经济学人》周刊最近一期就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电力供应不足和民工短缺等现象发表分析文章,并称外资企业恐怕也要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埋单。
这篇题为《高成本的中国经济》的文章说:2004年,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增长率达到9.5%。不过,中国政府也有危机感,照此下去,中国经济可能出现泡沫化,从而失掉增长带来的成果。
文章认为,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但这种高增长也带来了“弊端”,即电力不足和民工短缺等问题。文章分析认为,造成产生这类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
首先,以民工短缺为例。为得到现金收入,中国内陆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涌向沿海城市。这些廉价劳动力在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引进外资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其次,经济增长使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尖锐起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保护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政策,出台了创造就业机会和提高收入的措施,其结果是,出现了涌向沿海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减少的情况。
此外,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成为民工的年轻劳动力人数减少、沿海地区对民工歧视、不平等待遇,以及民工犯罪案件频发等,也是民工短缺的原因。
那么,电力不足的情况又如何呢?文章认为,煤炭在中国的电力燃料中占了大部分,由于乱开乱采,去年发生了多起严重的矿难事故。如何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制定节能对策并改变消耗型产业结构,是中国面临的长期课题。
《经济学人》周刊尖锐指出:民工短缺和电力不足等问题暴露了中国“增长的矛盾”。那么,应该如何解决经济增长的“弊端”呢?用中国政府的说法就是:以人为本;实施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和谐社会。所谓“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就是指剔除经济增长带来的“负成本”的国内生产总值,通过强调实施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寻求实现旨在考虑到人和环境问题的经济增长。
这家刊物称,上述“弊端”似乎也波及进驻中国的外资企业。不考虑人和环境的企业在中国将逐渐无立足之地。今后,从事对华业务恐怕要付出超过预想的高成本。
文章举例说,在私家车逐渐普及的中国,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是环保汽车就不能卖。2004年11月中国已经有多个省份对汽车提出了使用清洁燃料的要求。
文章以赞许的口吻报道:在中国,没有比目前更加重视企业对社会做贡献的了。在中国进行的外资企业人气排行榜调查中,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肯定要被问及。在对社会做贡献的竞争中,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得到消费者的肯定,将是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文章的结论是,物美价廉的产品未必就能夺得中国市场。最好的办法是,即使是需要花成本,也要生产考虑到人和环境的环保产品,这样才能提高市场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