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孤悬海外,家业不大,日本民族自古便缺乏安全感,忧患意识很强。这使日本人在许多方面都占世界先机,比如,对能源的危机感促使日本重视节能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很早就建立了存量巨大的能源储备;基于对环境的忧患,日本十分重视环保技术和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使日本环境一直居世界前列;出于对地震频发的敏感,日本建立了世界上一流的地震预报和抗震救灾体系。这些成功的经验值得中国乃至世界上许多国家学习。
但是,日本忧患意识有时却很古怪。最近,日本某研究所所长柴田明夫郑重其事地向全日本公众发出警告:日本每年进口大量肉类、谷物和大豆,日本人每天40%的摄入热量来自于进口食品。再过十几年,日本人餐桌上的生鱼片、寿司、猪肉排和红烧牛肉之类的家常美味很可能从普通人家的餐桌上消失,只有特权阶层才能偶尔一尝。届时,日本人不得不用米饭、咸菜来果腹充饥。他一再强调,让日本出现饥荒的罪魁祸首是中国,原因是中国人口每年增长很快,对肉和谷物等粮食的需求不断增长,将成为纯粮食进口国,并慢慢地消耗掉全球的粮食。
这种可笑而古怪的“粮荒论”在日本很快传播开来,居然受到某些日本高层的关注,据说准备在最近召开学者会议专门讨论日本是否已经濒临粮食危机。这实在是无稽之谈。
中国粮食需求一向依靠国内自给自足,对外依存度很低。据有关部门估计,到2030年中国粮食进口也不会超过5000万吨,对外依存度不会超过10%,不会对国际市场造成明显的影响。加之中国建设新农村的宏大战略正在稳步实施,科技进步速度加快,人口出生率逐渐下降,中国“三农”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更不可能出现日本柴田明夫所说的情况。
忧患意识可以让人警惕祸患,未雨绸缪,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但是,所有的这些忧患都必须建立在真实确切的现实估计的基础上。先前日本民族的危机感屡屡成功地转换为“防患于未然”的范例,也在于其精确的计算、实事求是的态度、孜孜以求的精神。但是,如果对事物不太了解,随意猜疑,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然而,这十多年来,日本长期经济低迷,国内保守思潮高涨,社会关系日趋紧张,人与人之间的猜疑也在加剧。比如,现在网络办公,日本政府机构、各类高校和公司内部传达文件,越来越多地采取“加密”措施,生怕有其它人会看到文件,即使这些文件并不重要,就算传播出去也无碍。但日本人还是越来越怕“万一”的事发生,这给日常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人与人之间是如此,对他国的疑心更是如此。对于中国,总是想着会对自己有何不利因素,进而渲染“中国威胁论”。这种古灵精怪的“粮荒论”也只是另一种“中国威胁论”的翻版而已。
日本某些人士的“忧患意识”,虽以“忧虑”为名,却不免“患得患失”,在国与国交往中胡乱猜忌,风声鹤唳,无事生非,不但败坏了其先前忧患意识赢得的美名,更暴露了这十多年来日本民族内心的偏执、难以大度平和的缺陷,最终贻笑大方。
国际关系学中有种理论叫“安全困境”,指A国对B国军力不断猜疑,自行增加军备,以确保自身安全,却使B国感到不安,被迫增加军备。这又进一步使A国产生更强的猜疑。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军备竞赛。冷战中的美苏对峙不失为一个反面教材。试想,如果一方心平气和地了解对方,另一方则相应做出友善回应,那么当初世界又怎会屡次陷入危机中呢?
当前,中日关系正有转暖迹象。日方此时却出现如此论调,无异于使两国关系如鲠在喉,不得不让人警惕。▲
(林治波 人民日报高级编辑。)
《环球时报》 (2006-06-22 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