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进入大转型时期
|
|
|
|
|
●日本大转型的目的就是要成为“正常国家”,为此,日本有重点地展开了意识形态、政府团队、法理和防务转型工作
●日本的大转型与源于百年之前、积蓄于冷战至今的保守浪潮以及日本社会结构、地区环境和日美关系的变化相关 ●应该如何看待日本60年的“和平发展”?如何面对日本的全面转型?这是日本人民、地区各国和国际社会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
进入后冷战时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经历着新的变局。日本也不例外。作为二战的战败国,日本一直存在一种“国家悲情”,认为自己在社会、经济及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是国际社会的“优等生”,但在政治军事和国际地位方面,却一直处于被国际体系打压的“非正常状态”。因此,日本国家转型的目的简单而明确∶要成为一个“正常国家”。为此,日本有重点地展开了一系列转型工作。
走向新体制的日本呼之欲出
一是意识形态的转型,旨在扭转日本国民的政治观念。这是近年来日本最为着力、效果也非常明显的一项转型内容。日本政府与学界、媒体联手,利用日本对战争责任反省不力造成的认知空隙,采取各种手段就日本民众的历史观、战争观、国家观、亚洲观等推动“观念变革”,几乎涉及所有重大的历史及现实问题,一项项推翻二战后的历史定论,去除日本人心里的“紧箍咒”,逐渐建立起有利于整个日本转型的舆论环境和观念空间。最近有媒体不断揭露日本政府高层强力干预媒体,如去年战后60周年时强制停播反省历史节目,强迫媒体报道朝鲜绑架日本人消息等,使得极为相信媒体的日本民众很容易接受这些这“变革的观念”。战后日本社会中进步的和平力量和批判声音日渐式微。
二是政府团队转型,即政府高官带头以强硬姿态冲击战后的政治底线。在积蓄了一定的民意支持后,一些高官对与日本国家定位直接相关的二战、甲级战犯、东京审判及靖国参拜等,连连出击,以象征性的语言及行动向国民表现出政治转型的意图及决心,并借国际社会的批评凝聚国内民意支持,逐渐形成谁强硬谁的选票就多的互动机制,一些温和派人士被排挤出局,在政府及国会的人事构成上为转型提供了保证。
三是法理转型,即通过修改和平宪法、修改教育基本法等,特别在前段时间以“爱国心”、“公”的教育挤压“个人自主精神”的教育基本法修改,进一步鼓励民族自豪感,加强日本国家的民族认同,为国家走向“正常国家”提供法理依据。
四是防务转型,即扎实地推动防务体制变革,增强军事实力。作为国家的综合国力,军事实力是核心部分。日本曾长年战争,更深谙其中的奥秘。只有军事上的支撑,上述转型才会货真价实。在防务体制层面,最近日本已经连续作出两个大动作∶一是要设立“日本版国家安全委员会”以解禁集体自卫权;二是准备在明年1月将防卫厅正式升格为防卫省(部级),届时自卫队的海外活动也将成为正式任务。这是日本军事转型的阶段性目标所在。日本在军备等方面投资巨大,并坚持精兵强军的军事变革,有很强的实力。但由于武力动用权限及其范围等都有限制,使他们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日本目前最需要的是解除限制,而这两个月来的“核议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日本的上述转型与日本政治上的保守与强硬路线抬头,因领土、资源等与邻国的纠纷频发,对台湾岛内政局不断插手,因靖国参拜引发历史争议,因朝鲜核试点燃“核议论”等相呼应配合,并得到了媒体、学界的推波助澜,而批评、反省的声音越来越弱。美国对此装聋作哑,国际社会也难以发挥实质性的制约作用。日本正处于一个国家转型的重要关口——战后60年来最大的全面变革。日本正在清除思想障碍和制度约束,全面改变战后立国方针,走向新体制的日本已经呼之欲出。
什么因素在推动日本大转型
日本这种转型绝非偶然,而是与一股源于百年之前、积蓄于冷战至今的保守浪潮相关。上个世纪90年代初,人类结束了长达50年的冷战,终于迎来了新世纪和平发展的曙光。而日本却由于一些必然及偶然的因素,正巧在这个转折关头,出现了泡沫经济崩溃及随之而来的“平成萧条”。二战后日本因败战而严重受挫的国民自尊,原本因持续的经济增长得以寄托。政治、军事失败造成的失落与悲情,一度也在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中得到缓解、弥合,进而形成了日本战后直至80年代末相对平稳的社会均衡。但是,“平成萧条”给日本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上述社会均衡赖以生存的基础开始动摇,日本人自我寻找适当的解困出口。于是,在失去经济成长的“稳定阀”之后,各种悲情等急剧积累、发酵,并首先在政府高层及媒体学界中爆发开来,形成了后冷战时代十几年来新一波的保守主义的浪潮。
这种保守浪潮与以下三大结构性“变化”一起,进一步加快了日本转型的势头。第一是日本社会自身的结构变化。战后60年过去了,以安倍晋三任首相为象征,日本社会已经全面进入战后出生的一代主导的时代。这种年龄结构变化的背后,是有战争亲历者在日本社会地位及份量的下降;也有日本全面依附欧美、重欧美轻亚洲主流观念的回归;更有日本作为国家整体突破战后各种束缚、自主发展要求的抬头。应运而生的就是靖国参拜、修宪、修改教育基本法、复兴军事大国等各种举措。这在日本国内具有很高的共识,即使存在批评的声音,也大多是为了更圆满、更现实地实现相关目标,并非真正表示反对。近日民意调查表明:安倍上台后首访中韩后,在20~30岁者中支持率不升反降,进入11月,30~50岁的人也出现这种下降,主要理由是安倍“暧昧”,意指不如小泉那样办事痛快。这也从年龄结构上反映出未来日本面对的现实压力。这种内部结构的变化,使保守主义思潮拥有了新的行为主体,并在日本出现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变化:从战时的万众一心到战后的多元民意,再到今天的以“民主自由”为招牌的步调一致。而政府和媒体的相关行为,又进一步强化了日本内部的整合。
第二是地区环境的变化。近十几年来,日本周边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苏联的解体使日本的安全威胁大大降低,但台海及朝鲜半岛的局势使日本备感压力,中国高速持续发展及国际地位提高使日本最受震撼,地区各国和平发展合作的潮流使日本应对不暇。日本本来就与周边各国结怨过深,再加上“香蕉”(黄皮白心)心理造成对各国的轻视态度,以及近来仿效美国“单边主义”的不当作为,都使日本在地区中的处境不妙。本来是亚洲“雁行”的“领头雁”,现在却成为难以合作的“钉子户”。日本在地区的地位、利益及感受到的压力、威胁都在强化其国内保守浪潮的力度,加大了日本大转型的需求。
第三是日美关系的变化。进入后冷战的美国一强独大,使日本更加明确了依附美国改变自己命运的未来设计。尽管日本改变现状的要求与美国不无矛盾,但日本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所谓“近朱者赤”,日本有时的强硬及主动出手还会甚于美国(如对朝鲜)。而美国近年来面对国际变局,开始策划“权力转移”。美日关系北约化及日本功能扩大化,是美国在东亚新战略中的重要内容。美国这种调整使日本保守势力看到了难得的可乘之机。因为,战后日本在安全及政治上的主导权,基本还是掌握在美国手里,尤其是重大方向的变动,还是要由美国操纵。如今,美国有了松动,日本就主动迎合。当然这种变动是建立在不损伤美国利益的基础之上,而且必须由美国控制其进度、方式及后续影响等。但对日本而言,绝不会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可以说,美国的态度是日本转型的决定性因素。
实现重大的颠覆性变革?
日本要真正实现自己的转型目标,至少要完成三大颠覆性变革:第一是对日本国内和平宪法及60年非军事化体制的变革。第二是对相对稳定的地区及周边关系及秩序的变革。第三是对二战后形成的国际准则及联合国等基本框架及理念的变革,这三项变革缺一不可。在这样重大的颠覆性变革中,各方利益将会重新洗牌。所有这些,都与美国的根本利益相关,都会使东亚国家受到冲击,都会给世界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为了实现上述转型,最近日本政府高层及媒体学界不断致力于两个相反方向的炒作:一是 “核武”、“修宪”等硬性鼓噪,二是所谓日本60年“和平发展”的软性宣传,并要求周边国家予以肯定。这两者看似矛盾,其实因果关系很清楚:承认了日本60年“和平发展”,就是要证明日本已经完成了战后的自我改造,因此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一个“正常国家”,走向“修宪”甚至“核武”的方向。所谓和平发展是铺垫,而修宪转型才是目的。
如此看来,应该如何看待日本60年的“和平发展”?如何面对日本的全面转型?这是日本人民、地区各国和国际社会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庚 欣)
环球时报 2006年12月10日
|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上一篇新闻: 调查显示日本有70万“癌症难民” 下一篇新闻: 日本皇太子妃过43岁生日 身体好转心情愉快 |
|
|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