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环球网今日报道称,日本经济2006年的最大特征是到11月为止,经济持续增长期超过“伊奘诺景气”(1965-1970年),创下二战后最长纪录。不过,企业业绩虽然良好,但从工资增长缓慢、个人消费低迷等情况来看,完全可以说是企业“独发横财”。共同社报道称,小泉政权结束后,提倡“经济增长路线”的安倍政权随之诞生,但经济增长率反而有所下降。
在企业业绩方面,东京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上市公司得益于外汇市场日元汇率走低等因素,2006年度经常利润有望连续四年创新高。受企业良好业绩的提振,今年年初有些人曾高呼日经指数将上攻两万点。然而受“活力门”事件及“村上基金事件”的冲击,今年年初16300点的股价指数在6月曾下探至14200点,随后才逐渐回升。
企业的好景对家庭的波及也出现明显的滞后。虽然超过了“伊奘诺景气”,但很多国民并未实际感受到经济的回升。企业虽然在设备投资方面显得毫不吝啬,但工资增长却十分缓慢,因此个人消费自夏季以来一直未见好转。
日本银行(央行)在今年3月认为“摆脱通货紧缩”的趋势已无可置疑的情况下,告别了长达约五年的量化金融缓和政策,并于7月解除了零利率政策。不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却持续停滞不前,刚刚发布的12月除生鲜食品外的CPI指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仅上升0.2%。
第二季度(7-9月)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也在12月被下调,并调低了2006年度的经济增长率。政府迟迟不能宣布“摆脱通货紧缩”,甚至连今后何时能宣布也尚无眉目。
9月成立的安倍政权提出应调整企业减税的方向性及折旧制度,并推出了通过搞活企业以促进经济增长的“脚本”,但在新的一年中,该计划能否纳入正轨、企业经济能否对家庭经济产生良好影响还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