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4日,在日本对中国的大米出口中断4年以后,日本农业协同组合连合会(JA全农)的第一船24吨大米,从东京附近的横滨港出发,驶往天津和上海。
2003年,中国方面以担心农业病虫害这样的技术原因禁止日本大米的进口。4年之后的4月11日,日本农林水产相松冈利胜和到访的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举行会谈,双方就恢复日本大米的对华出口达成了共识。
日本政府高度重视这第一批大米的象征意义,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东京八芳园饭店出席日本大米对华出口仪式时表示,希望日本出口到中国的大米有助于丰富中国消费者的饮食生活,并以此为契机,推动日中互利合作关系取得更大进展。
90元的大米卖给谁?
在大米对华出口的问题上,日本农林水产相松冈利胜称中国为“世界的胃”,认为“中国现在大米的消费量是每年2亿吨,哪怕是这个数字的1%也有200万吨,(日本大米)怎么也要争取多出口。”
日本农业官员的态度积极,但是日本大米的售价几何呢?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新泻县所产的“Koshihikari”预计零售价为每公斤1500日元(约合人民币93元),而宫城县的“Hitomebore”大米的零售价为1400日元(约合人民币87元)。这样的价格是中国普通大米的20倍!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经济室主任张季风先生虽然也认为日本大米“太贵”,但是对这个“天价”并不感到惊愕。他为《环球财经》记者做了分析。
从价格上讲,日本大米品种好,栽培技术高,精耕细作,加工技术先进,销售流通渠道完善,加上日本劳动力相对缺乏,大米的生产成本很高,90元1公斤的价格相比日本国内的售价并没有高出很多。
日本媒体并不讳言,日本大米是供应中国的富有阶层的。
日商关注物流
虽然日本大米的昂贵价格使人感到难以接受,但是,日商时刻惦记着中国大城市中腰包鼓起来的人们。
2007年5月19日,日本高端流行百货连锁伊势丹成都店正式开业。这家有8个楼层、卖场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的大型百货商场,开业首日客流量达到4.8万人次,销售额达到了预期目标的121%。
伊势丹百货不久前还宣布计划2008年秋在北京开设一家分店。位置在繁华的西单商业区,伊势丹公司已经与美晟国际广场的产权方签订了合同,租赁大厦的1-5层作为营业场所。
不仅是大型零售商场,日资的快餐业也正在加速进入中国。日资快餐吉野家正努力争取在2008年把它在中国的店铺数目增加6成,达到200家。而意大利风格的日本快餐店萨莉亚(Saizeriya)计划在2009年突破100个分店。以经营小酒馆为主的Marche也要实行它的连锁计划。第一家门店设在上海,有80个座位,和日本同行不一样的是,从第二家店开始,他们将寻求中国本地的加盟者。
而以家庭料理见长的乐雅集团(Royal holdings)也将在中国展开部署。它的客乐咖啡(Cafe Croissant)是一种欧式咖啡店,店内贩卖咖啡豆,顾客可以当场研磨,同时也有烤面包片等食品,十分“小资”。乐雅集团(Royal holdings)的计划是每位顾客的消费额在人民币30元左右。这个数目对北京深圳的白领来讲完全可以承受。
据物流业专家的观点,只有社会人均年收入达到3000美元时,才可能形成便利店存在的基础,4000美元才有便利店发展的空间。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便利店生存的标准。7-11正是在这样微妙的时机下开始拓展中国市场。例如在北京,和物美的社区便利店不同,7-11的店铺选址都是在大的商业区和写字楼周围,他们非常注意自己的销售定位。
虽然商场如战场,但面对面的交锋并不多。7-11为避免过早和中国本土的便利店企业陷入激烈竞争,就寻求错位经营的好处,先打高端,以此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当中国大众的消费能力进一步提高时,7-11和物美等物流零售企业的竞争将进入白热化。
日商喜欢“持久战”
日本大米对中国农业会产生影响吗?90元的大米会对中国哪些行业有压力?
以日本的农业用地面积相对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以20倍的价格相对于中国大众的消费水平,日本大米当然无法对中国这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构成冲击。从短期看,没有人被伤害,因为目前高档大米在中国市场是空白。日本的大米销量也不会很大,成长也不会很快。
但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经济室主任张季风为《环球财经》记者举了日本电器的例子。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东芝、日立等品牌的电器就已经在中国销售,价格达数千元人民币,很少有中国消费者能承受这样的价格。但是10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电器的品牌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日本电器开始走进千千万万的中国家庭。现在日本的大米的策略也同当初的电器策略一样,或者说以日本大米为代表的日本农产品,虽然从短期来看可能数量很少,不成规模,也难以实现高盈利,但是日本商人从娃娃抓起,在中国耐心地培养自己产品的消费群体,他们并没有计较一时一事的得失,而是把思考的重点放在了10年甚至20年以后。
那么日商对投资时机是怎样把握的?说起来恐怕令人难以置信。6月7日,在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日商务研讨会上,伊势丹海外统括部长中川俊明陈述他的投资心得时说,企业的决策者们除了关注中国的各项经济数据外,还常坐车里观察城市中的女性,看她们裙子的款式是不是很新颖,和最流行的款式的时间差距,以此来判断这个城市对新产品的敏感程度。
2006年,在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中国,几乎所有的日系手机都选择了放弃,松下、索尼、NEC、三菱、东芝、三洋全线退出。有人认为这是中国企业的胜利,将日企的退出称为“溃败”。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样的信息:三井金属2007年年初在上海设立废弃物处理工厂,专门提取废旧电脑手机芯片中的金银等贵金属,然后出售给当地的电子零部件厂家以达到循环利用资源的目的。预计每年可以处理废料5000吨。
当中国手机一拥而上打冲锋的时候,日本的企业已经在考虑下一个时代的策略了。这也是“天价”大米给中国企业的启示。中国的企业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可是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在企业发展战略方向上仍然缺乏远见。这可以说是中国企业在面临国际竞争时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文中醒目处:
日商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前景,以此来决定投资态度。这样的做法也曾出现失误。20年前,日本的汽车生产企业认为中国的汽车市场不能很快形成规模,错失良机,在德国大众、美国通用、法国标致都和中国合资生产轿车并取得巨大收益后,日本企业才反应过来,痛惜“失去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