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天,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医学与生理学、物理学、化学)陆续颁出。四名日本人问鼎诺贝尔奖格外引人注目。
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三名日本科学家,分别是:在基础粒子论取得重要成绩的64岁的小林诚(高能量加速器研究机构名誉教授)、68岁的益川敏英(京都大学名誉教授)、87岁的南部阳一郎(生于东京,现为美国籍,美国芝加哥大学名誉教授)。
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再次宣布,原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生物研究所高级研究员、80岁的下村修等三人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下村修的获奖理由,是他发现了在飞速发展的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绿色荧光蛋白(GFP)。GFP是接受紫外线照射后,会吸收光束并变成闪烁绿光的蛋白质。他也是继2002年岛津制作所研究员田中耕一后,第五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日本人。
四名日本人先后获得200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让日本国民感到振奋。日本各大报纸纷纷发表文章予以报道和评论。
《日本经济新闻》在10月9日的社论中称,连续的获奖为日本带来了活力。六年前,也是日本人同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
10月7日晚,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分别打电话向荣获本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小林诚与益川敏英表示祝贺,“国民也倍感欣喜。现阶段日本没什么鼓舞人心的消息。衷心感谢你们带来了愉快的心情。”
麻生太郎还在10月9日发送的内阁电子杂志中,就四名日本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一事表示,“日本人可以对自己的实力更有信心。日本必须变得更强、更开朗。”
自1949年汤川秀树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存在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迄今已有16位日本籍(或日本裔)科学家的名字出现在诺奖获奖名单中,其中物理学奖七人、化学奖五人、生物医学奖一人、文学奖两人、和平奖一人,但无经济学奖获奖者。
其中,理论物理学领域是日本的强项,《读卖新闻》10月8日发表社论认为,汤川秀树、朝永振一郎和小柴昌俊过去都是因为基础粒子领域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奖,此次三位获奖物理学家的研究对象也是基础粒子。日本在基础粒子研究领域实力不俗,比如在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项目建设方面,日本有约100名科研人员参与研究,日本还为该项目投资近亿美元。
《每日新闻》的社论说,一直被认为是高不可攀的诺贝尔奖近十年来已成为日本人的“身边事”,同时,基础科学的重要性也逐渐清晰起来。
不过,在庆贺日本人获奖的同时,日本媒体也清醒地指出目前日本科技领存在的不足,比如,日本的科学技术政策偏重经济效益,政府把科技当作活跃经济的主要支柱,大学的研究也追求效率和应用,年轻的科研人员难以静心钻研问题等。一位日本基础科学研究者对《财经》记者表示,日本得诺奖数量还远不如欧洲国家,说明日本的基础科学水平仍待提高。■
日本人(或日本裔)获诺贝尔奖名单:
获奖年份 |
姓名 |
所获奖项 |
1949年 |
汤川秀树 |
物理学奖 |
1965年 |
朝永振一郎 |
物理学奖 |
1968年 |
川端康成 |
文学奖 |
1973年 |
江崎玲於奈 |
物理学奖 |
1974年 |
佐藤荣作 |
和平奖 |
1981年 |
福井谦一 |
化学奖 |
1987年 |
利根川进 |
生物医学奖 |
1994年 |
大江健三郎 |
文学奖 |
2000年 |
白川英树 |
化学奖 |
2001年 |
野依良治 |
化学奖 |
2002年 |
小柴昌俊 |
物理学奖 |
2002年 |
田中耕一 |
化学奖 |
2008年 |
南部阳一郎 |
物理学奖 |
2008年 |
小林诚 |
物理学奖 |
2008年 |
益川敏英 |
物理学奖 |
2008年 |
下村修 |
化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