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机的凄风苦雨中,中国公司应慎闯到美国投资并购的“炼狱之门”。迪士尼首位华人董事、全球最大行动装置软件公司赛贝斯董事长、纽约证交所上市顾问委员会成员程守宗半年前持这一观点,但今天这位美国华人圈的风云人物却说:现在是中国企业加入“抄底游戏的时候了!(5月4日中新网)
尽管一些人士认为,现在是我国企业赴美“抄底“的好时机,但是,回顾近几年中资并购美国企业成功的案例很少,20个并购案中能成功并购一个就很不容易。并购失败案例确实很多,常见的原因往往是行业和市场趋势的预测判断失误、企业本身发展阶段以及企业本身的战略可能定位不佳、太容易融资或者获得太高的价格、不充分的尽职调查、具体的整合问题。
有一例足以证明。2007年5月,刚成立不久的中投公司斥资约30亿美元以29.605美元/股的价格购买美国黑石集团近10%的股票。这些黑石股份全部都是“无投票权的股权单位”。黑石集团上市后股价连续下跌,造成这笔投资大幅缩水,亏损额约达12.18亿美元。作为中投公司,开业第一单是想抄美国企业的底,为国家的外汇赚钱,结果自己的底反被美国人给抄了。这一交易曾被《时代》周刊评为2007年全球10大最差商业交易之一。
这让我们联想到20世纪80年代日元升值催生了日本海外并购热潮。1985年9月,1美元可兑换250日元。财大气粗的日本人挥金如土,大肆购买美国企业和不动产,当时,洛克菲勒大厦被三菱公司买到,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被索尼买到,蜂拥而至的日元开始在美国展开了一场资本狂欢。
然而,不久泡沫迅速破灭,日本人购买的是“泡沫财富”,三菱公司在花14亿美元购买洛克菲勒中心后不久,就以半价再次卖给原主。日本企业当时购买的多是美国的夕阳产业,而美国企业和政府却靠回笼的资金转而投资各种新兴产业。老道的美国人让日本接到了最后一棒。日本直到现在的经济不振,不能说与此没有关系。从此,“日本式陷阱”也成为一个经典的反面案例。
与日元升值不同的是,人民币升值在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中充其量只是发挥着催化剂的作用,真正主导我国企业信心满满地跨出国门的因素还是对利润、市场的诉求。因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目的不仅是生产、市场和资本的扩张,还是利润的扩张,这方面客观存在着复杂的风险。
美国经济已经出现减缓,衰退也已经有迹象。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资本市场的“底”在哪里还是未知数,是否已经到“底部”还需要时间来证明。在“底部”不明朗时,我国企业盲目赴美“抄底”,其风险可想而知,也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国内外许多事例证明,抱着赴美“抄底”的心态,成功的几率并不高。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在目前金融危机未止的情况下,我国作为资本输出大国站出来雪中送炭,自然受到美国资本市场的欢迎。问题在于,我国企业有多少能力和功力在美国资本市场上抄底。更让人担忧的是,在可能很快来临的美国经济衰退中,这些投资又将蒙受多少损失?
实际上,我国许多企业的并购技术、企业内部的管理和整合能力还不足以完全胜任赴美“抄底”的重任,媒体上充满了诚挚的民族自豪感,一时间曾使赴美“抄底”激情万丈。然而,在尚不能清楚判断美国经济“底部”的程度时,我国企业不应轻易出手,否则很可能不是抄底,而是垫背。
因此,我国企业赴美“抄底”要吸取“日本式陷阱”教训。能否克制冲动,理性地审视危机,基于自身实力作出正确的海外并购决策,将是对企业的重大考验。无论出于何种考虑,我国企业的赴美“抄底”之路不会平坦。国际并购的经验显示,60%的并购都曾以失败告终。显然,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因素上的差异,我国企业赴美“抄底”失败的可能性要远大于国内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