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是经济全球化的主流。据联合国统计资料显示,作为国际资本流动主角的跨国公司共有100万家左右,控制着世界90%以上的国际投资和一半以上的GDP。
世界上发生过五次并购浪潮,第一次为1893年至1904年,特点是以横向兼并为主;第二次为1915年至1929年,特点是以纵向兼并为主,迅速完成了资本集中过程;第三次为 1954年至1970年,特点是以混合兼并为主,许多跨部门、跨行业的混合企业应运而生;第四次为1975年至1991年,特点是以兼并上市公司为主,兼并事件达3000多起,总额为3358亿美元;第五次从1994年开始,其特点表现为大规模的战略调整。
考察历史上的五次并购浪潮,其背后的实质都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在产业、部门之间重新配置资本,并为企业进入新领域筹集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贸易、投资、服务等领域的自由化趋势,以及新兴市场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行业管制解除,为跨国并购提供了便利条件。
本文将介绍日本银行在海内外企业并购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期为中国的商业银行在获准从事并购贷款业务后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银行支持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2008年,日本企业的海外商业收购创下759亿美元的纪录,在支持日本公司海外收购中,银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008年最后的三个月,银行促成了十大海外收购交易中的三项,包括以能源贸易综合公司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ItochuCorp.)为首的财团以3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巴西 NacionalMineriosSA的40%的股份,电信公司NTTDoCoMoInc.以27亿美元收购印度TataTeleservicesLtd.,三菱日联金融集团 (MitsubishiUFJFinancialGroupInc.)以90亿美元收购摩根士丹利21%的股份。凭借日本烟草公司收购全球第五大烟草商英国加拉赫集团,软银收购沃达丰日本移动通信业务等交易,2008年日本企业的表现令市场相信,它有望再度成为全球资产的重要收购者。在日本,由于企业的自有资金率较低,资金来源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依靠银行贷款,这就使得日本企业与银行间的关系十分密切,银行对企业的活动通常起着输血和导向的作用。银行通过扩大或减少信贷的办法,就可能影响甚至决定企业的命运。近年来,尽管日本企业自有资金率不断提高,但银行对企业的活动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日本银企关系是所谓的主银行制度,这是指企业与一家主要贷款银行建立密切合作的关系,相互之间存在交叉持股的利益共生关系。一方面,银行在提供大量资金的同时不会失去对信贷资产的控制力,不仅为企业提供贷款,同时也对企业的运作负有一定的监管职能,能够直接监督与指导企业的贷款运用和资产运作;另一方面,企业也能获取大量信贷支持以投资于产业发展,这对于双方来说无疑是互惠互利的。
银行持有的通常是与其属于同一集团的企业股份,这便是日本的银企集团制度。这种制度的支持者辩称,通过银行持股,企业可以专注于长期管理目标,而非短期市场需求,但这也给银行自身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股价下跌侵蚀了银行的资本基础,尤其是股价持续下挫时,将所持股份变现是确保银行财务状况不再进一步恶化的基本途径。在熊市中出售股份将减少这样的降幅,待牛市回归后,变革银企集团制度的决心一定就会淡化,对日本的政策制定者而言,怎么才能避免股市下跌时银行业的问题复发是个长期的考验,特别是在推动行业整合产业升级同时兼顾银企利益中面临两难抉择。十多年前,由于向地产开发商盲目放贷,加上股票市场大幅下挫,日本银行遭受了惨痛损失,最后日本政府不得不耗费了将近4400亿美元的纳税人资金来拯救银行业,将回天乏力的银行收归国有,以避免金融市场陷入恐慌。此后,许多金融公司都进行了整合重组,在经历数年蛰伏与谨慎支出以应对本国经济问题后,日本银行如今正在寻求增长机会。按国内生产总值 (GDP)计算,日本仍然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不断老化的人口结构拖累了日本的市场增长。为了确保未来的光明"钱途",日本金融机构不得不积极支持本地企业把目光投向海外。
在全球金融市场饱受信贷危机冲击的形势下,这类银行正日益扮演着资金提供者的角色。与被迫缩减贷款的欧美银行不同,日本联合金融控股集团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团(SumitomoMitsuiFinancialGroupInc.)等日资大银行最近的资产负债表状况依然良好,也迫切想在海外扩张中开展业务。作为资金供应者,银行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再度担纲重要角色。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