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粮食自给率为39%,其中大米由于消费量的减少(40a中每人的年间消费量减少到59kg),致使其过剩。但是,由于WTO的农业协议,本必须从国外进口大米70多万吨(MA米),约占日本大米总生产量(糙米860万t)的9%。除了大米以外,其它谷物的自给率都非常低,如小麦14%,大豆4%。从全球来看,人口的增加、地球温暖化带来的异常气候、单位面积粮食收量增加幅度的减少,已经造成食用与生物燃料用之间的谷物资源争夺激烈,形成粮食不足的情形。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国内的大米生产、加工流通必须具有独特的竞争力,在此简单介绍日本大米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的动向。
1 生产动向
大米的生产过剩促使生产者必须种植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大米。大米生产方面的主要动向如下:
1.1 政策转变带来的结构变化
2004年的《改正食粮法》实施以后,大米生产完全转换成依靠生产者自主性的生产调整方式。政府只参与储备米和MA米,在生产调整方面只进行大米需求量的预测、信息提供、指导咨询。这样使大米价格出现长期低落的倾向,直接影响了种植水稻的农户特别是大规模农户的经营。在农户不断高龄化的情况下,日本政府为了扶植核心农户大力推进“认定农业者(4hm2以上)”和“集团营农(20hm2以上)”的规模扩大政策,同时通过“品目横断经营安定对策”从品目价格安定政策转变为经营体支援政策。此外,农业经营者的高龄化以及耕地荒废的增加(约38万hm2)从根本上削弱了生产基础。
1.2 共同烘干设施的统合
目前,日本共有770所大型共同烘干储藏没施,3800所共同烘干设施,基本上遍布每个地区。近年,随着农协的合并,这些没施也开始被统合。与以往的共同烘干储藏设施的混合处理相比,能同时对应多品种并具备信息追溯功能的自动仓库方式烘干设施巳出现40多座。随着农户的两极分化,大规模农户具有的小型烘干设施数量有所增加。
1.3 高附加值大米的生产
随着产地间竞争的激化,一些有特色的大米有所增加。比如:有机米、减农药·减化肥米、新形质米(低谷蛋白米、低变因原米、巨大胚芽米、有色米等)。同时,为了回避地球温暖化造成的水稻高温障碍,正出现改变特定品种偏重的倾向(目前头l0个品种占水稻总栽培而积的83%)。
1.4 地产地销的增加
日本的生产·物流体系从“单品·大量生产·长距离运输”的集中型开始转换到“多品种·少量生产·短距离运输”的分散型,开始注重食品里程(运输量×运输距离)以及食·农一体化。根据“都市农山渔村活性化机构”2003年的调查结果,日本全国共有1l814所地产地销的直卖所,并有增加的趋势。一个直卖所的平均销售额大约75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470万元),销售额中虽然蔬菜和水果占的比率较高,但大米也是主要销售的商品。直卖所的近半数都设有饭馆。
2 加工流通动向
2004年《改正食粮法》实施后,大米流通自由化(计划流通制度被废除)促使加工流通行业为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做出努力。加工企业的合并增加,高利益的大米商品不断增多,加上流通行业的主要动向如下:
2.1 大型碾米工厂的寡占化
日本的大米流通是糙米方式,农协仓库、大型烘干储藏设施的糙米基本上都在碾米工厂加工成大米。2002年大型碾米工厂(碾米机50马力以上)大约有640家(加工能力大约320万t),经过合并后企业不断大型化,最近出现了加工能力60万t(相当于日本大米总生产量的7%)的碾米企业。其结果促使碾米企业的系列化,许多碾米企业直接将农协和农户并入旗下。此外,碾米企业还开发了免淘米、留胚米、发芽糙米等高附加值的大米商品。
2.2 加工销售行业与上游的统合
随着超市大米销售量的增加,专业米店(大约3万店)大量减少。方便店的便当销售最小断增加,促使煮饭工厂的加工量增加,同时对原料大米也产生一定的影响。超市、方便店等流通行业具有资金优势,不仅自己建碾米工厂,还将生产农户、农协加入自己的行列,出现了消费-加工-生产一条龙的趋势。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