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从2008年的情况看,名义GDP中,中国投资总额为1956亿美元,比日本的1225亿美元多出了731亿美元。在金融及服务方面,中国的进口额为1233亿美元,比日本的857亿美元多出了376亿美元。在投资方面中国是日本的1.6倍,进口为1.4倍。”他认为,投资等的持续增加,保证了中国GDP规模、生产总量的增加速度今后也不会出现减弱。
中日感情可能会不适应GDP逆转
“中国GDP规模在2015年前后能够赶上日本!”三年前,在经济媒体工作的日本同行有些惊奇地对记者说。彼时,这位记者正在天天跑各种统计分析机关,也在大量采访日本、中国企业。“10年后的中国,超越日本会成为现实。”他在文章中写道。
但是就算非常有预见能力,通过采访企业、专家学者发现了中国经济规模在迅速扩张的日本经济记者,也没有想到,完全不用10年,而仅仅是数年后,中国GDP规模就有可能超越日本。变化之快,有些出乎意料。
与这种迅速变化相对应的,可能是两国国民间情感上的种种不适应。
中日之间并没有在经济上出现太大的不可逾越的障碍,但在民间感情上,从靖国神社、历史问题,到领土争端、军事威胁论等等纠纷一个接着一个。“这其实是一种对两国可以并肩齐坐后的不适应。”在外交界工作多年后,回到日本下海成为东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总裁的津上俊哉对记者说。
日本工业远远地走在中国前面的时候,中日之间的矛盾并不会引发普通民众的感情对立。但是当日本看到一个自己昔日在经济、技术各个方面支援过的国家,忽然有一天变得比自己还要大了,顿时有了一种不适应。他们开始反思,自己到底该不该和这个国家在经济上做这些交流。特别是看到中国的崛起超乎预料后,“中国威胁论”开始在日本流行开来。
老资格的国会议员加藤一出任日中友好协会会长的时候,正在日本采访的本刊记者听到有日本记者非常遗憾地说:“他怎么能做这份工作?”似乎做了和中日友好有关的工作,在日本的口碑就会下降很多。
“除非中国在经济规模上远远地超过日本,有美国那么大的经济实力,日本的中国威胁论才会收敛。”津上总裁说这句话时,非常夸张地把手举得高高的,说这是美国,又用另一只手往身下较低的地方指了指,说这是日本。如果中国的经济规模能和日本达到同等水平的话,日本会显示出少有的紧张,它不知道该高看中国还是低看中国。中日比肩的历史可能在清朝末年的时候有过短短几年,但那很快就过去了,当时的人并没有在意。
现在不同了。铃木首席研究员参照世界银行给出的数字,试算了2009年中日两国的实际GDP。“中国的成长率为7.2%,日本为-6.8%。汇率1美元=6.83元人民币,又等于96日元。在这个条件下,2009年中国GDP为4.6万亿美元,日本为5.0万亿美元。”铃木说。2008年的数字是,中国4.3万亿美元,日本4.9万亿美元。2009年中日GDP在规模上的差距比上年又缩小了不少。
日本经济迅速走出负增长的条件还不具备,中日经济规模上的差距会越来越小。2010年(而不是三年前预测的2015年)逆转的可能性似已越来越大。
以守为攻,日本准备登上新的舞台
日本家具商大冢先生走进北京郊外的家具城时,有些惊呆了。他从未见过如此大规模的专卖家具的集散地。从古典中国式样的,到最现代的欧美日本家具应有具有,价格大都在日本的1/10左右。
但大冢先生熟练地拉开衣柜门,用手在门背面上下滑了一下,一个木刺迅即穿进了他的食指。一阵刺疼反而让他笑了。
“如此粗糙的做工,在日本是不会建立起好的信誉的。”他说。这也让他放下心来。
规模虽然巨大,但中国的很多家具还没有做到细腻。日本消费者还会在很长时间里消费在自己国家生产的家具,或者是日本企业在国外生产的家具,中国企业以现有的做工,想要与日本企业争夺高端市场,还有不少差距。
走在日本街头,随便翻翻报纸杂志,虽然觉得日本媒体对金融危机的报道有些过于夸张,但不乏鼓吹“技术革新”“精工细作”的报道,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日本守住现有的生活水准,在“质”上稳守阵地。
铃木首席研究员在上海看到日本式的便利店到处开花,一些房地产公司开始学习日本房地产公司,精装修后再把房子卖给消费者。“日中逆转后,如果日本彻底改革自我意识的话,其实这为日本提供了一个新的舞台。”铃木说。
上一页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