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教育部”退休督学吴椿荣非常喜欢历史,日前他找出当年琉球国中山王向清朝称臣的公文,还把史料寄到日本东京大学,告诉他们,冲绳不是日本的,也不应该叫冲绳。
台湾“中央社”消息称,1970年自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吴椿荣到中学教书兼任行政工作,当过校长,校长有任期制,吴椿荣不忍家庭随他到处迁徙,便进省教育厅工作,随后到“教育部”担任过技职司长、史前博物馆馆长以及台湾前“教育部长”毛高文的机要秘书。
当时毛高文的印章是由吴椿荣保管,可见他受信任的程度,“印章比钱还麻烦,钱掉了就掉了,印章不能掉了就算”了,吴椿荣说。政党轮替后,他感受到长官随时要测试他的忠诚度,索性提早退休。
退休后,吴椿荣更常到图书馆收集资料,也多次到北京、南京与四川等地各大博物馆与图书馆寻访史料,还委托人到现在的日本冲绳找到当年琉球国中山王向清朝称臣的公文,并特别把收录这一公文的书“公文通志”寄给日本东京大学。
我要告诉他们,冲绳不是日本的,也不应该叫做“冲绳”,而是应该叫“琉球”,吴椿荣说。
吴椿荣在大学前就看过26史简易版,大学时才把完整版看完;随着年纪增长,更能感受到历史书上的一切,其实就是日常生活。
此外,国民党刚转战台湾时还跟韩国有“邦交”,但韩国人对台湾人态度恶劣,因此吴椿荣从不会称他的韩国朋友是“韩国人”,而叫他“朝鲜人”。他解释说,因为朝鲜过去曾经向中国称臣,在地位上较中国次一级,因此用“朝鲜人”这个说法,带有“鄙视的味道”。
吴椿荣是桃园人,他还很注重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当地流传清末明初文人简若川曾留下文集,是他的学生用钢笔记录的上课内容,同时他还在“台湾县志”上找到这样的纪录。吴椿荣又辗转找到已经70多岁的简若川学生郑先生,请他用吟唱的方式回忆内容,再用录音机录下声音,回家再慢慢推敲补上中间的漏字,完成“若川吟草”。
据了解,晚清时期在新竹梅社、竹社两家诗社,斗得非常厉害,两边创办人都过世后,合并为“竹梅吟社”,办很多活动,诗友逐渐增加,诗友作品被整理成“台湾击钵吟集”,却因遇甲午战争,至民国初年才出版,台湾官方现存只有1本。
如今65岁的吴椿荣,每天晚间9时睡觉,早上4时30分起床读书,生活也非常纯朴,每个月零用钱新台币6000元、7000元到市场采买食材,回家做饭,剩下就是朋友婚丧喜庆应酬,其他时间全都花在收集资料、写书上。
被问到如何能完成一本又一本的冷门著作,吴椿荣说,“使命感吧!但这也不是什么大事情”。现在的吴椿荣,只希望自掏腰包出版的书能有点回馈,让他可以继续再自费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