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捧泥、一桶水,你掌锄、我扶树……11月1日至2日,在位于德感街道中渡村的高坡村中日合作造林基地,32名中日志愿者再度合作,种下了2500棵桂花树。至此,我区与日方志愿者合作造林已有10年,种下各类树种60多万株,造林面积也已达600多公顷。
18次携手造林600多公顷
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爆发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给长江两岸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1999年11月,由日本地球绿化中心组织的“长江绿化”志愿者组织正式与我区合作,用植树造林等实际行动维护长江生态环境,传递中日友谊。
按照约定,日方志愿者将在每年的适合季节到我区开展植树活动。
据统计,1999年以来,日本地球绿化中心先后组织18批共2000多人次的志愿者来津,与我区干部群众一起开展植树活动。10年来,两国志愿者先后在德感街道6个村社种下了600多公顷的生态林和经济林。
63岁日本老人14次来津
当天,共有10名日本志愿者参加了现场植树,其中,一名身材高瘦的老年男子特别引人注意,挖土、种植、浇水,每一个环节老人总要亲自动手,累得热汗淋漓,却不肯休息。
这名老人名叫广田诚四郎,是日本群马县人。今年已63岁高龄的他是一名房地产中介商,但同时也是日本地球绿化中心组织的积极志愿者。
据了解,老人从1999年开始至今,已先后14次来津植树。10年来,他已种下树木上千棵,花费也高达1.2亿多日元。
“这笔巨款的花费让你心痛吗?是什么信念让你14次坚持到江津义务植树?”植树现场,记者通过翻译向老人发问,“这笔钱的花费很值得,不管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我作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员,有责任让地球的每一个地方都变得绿树成荫。”原来,老人的心中一直都有着这样一个“绿色之梦”。
11月1日当天,区政协副主席余泳海参加了植树活动。
中日友谊林已结出致富“金果”
本报讯 (记者 杨 伟)今年,距离1999年中日志愿者首次合作造林,已经整整10年过去了。当年栽种的那些凝聚着中日友谊的林木,如今长势如何?11月1日至11月2日,记者就此情况进行了跟踪走访。
“今年的枇杷卖了2万多元,全靠前些年栽下的这片枇杷林。”11月1日下午,在德感街道办事处草坝村3社,谈起那片让他脱贫致富的中日友谊林,村民陈海志高兴地说。
10多年前的陈海志一家,虽然辛勤劳作,但一年下来,全家人仍在温饱线上挣扎。1999年,中日首批合作造林项目在德感草坝村启动,陈海志便主动拿出自家大部分土地,一下种了300多株枇杷树。
从此以后,老陈就在这片林子里上了心,每年日本专家来讲课时,他总是把专家的每一句话都认真记下来,回去后,像伺候宝贝一样,严格按中日专家的要求施肥、治虫。由于精于管理,老陈的枇杷长势良好,挂果的第一年,他就卖了2000多元钱,抵得上原来两年的收入。
其实,像陈海志这样的受益的村民还有许多。区农开办负责人介绍,10年来,中日志愿者先后在德感街道草坝、三河、陡石、中渡等多个村社种植了大量枇杷、梨、柑橘等经济林木,在绿化了荒山荒坡,改善了生态环境的同时,给当地农民也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仅今年以来,德感街道各村社的枇杷林丰产面积就达150亩,为果农带来200万元以上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