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推出的新书《西方传媒视野中的南京大屠杀》举行首发式。该书是“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与文献系列丛书”的第24、25本书,用大量详实的资料指出,南京大屠杀期间,英美等国的西方传媒记录了屠城事实。这些由“第三方”记录的传媒资料,粉碎了日本右翼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谎言。
《西方传媒视野中的南京大屠杀》作者是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经盛鸿,该书是去年出版的《恶魔的吹鼓手与辩护士———战时日本新闻传媒与南京大屠杀》一书的姐妹篇。全书结合内容,配刊多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对南京保卫战与南京大屠杀前后,西方各国新闻传媒记者的采访活动与报道、评论等,进行了全面、深入地分析与论述。
经盛鸿教授在新书首发式上表示,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实施了严格的新闻封锁。这时,南京城里却有冒着生命危险留下采访的5位美、英记者。他们千方百计迅速报道了他们目睹的血淋淋的事实,特别具体,特别震撼人心。
这些美、英记者虽然坚守“中立”的立场,但在血淋淋的事实面前,能坚持人类的正义与良心,坚持客观、公正的新闻道德,拒绝日本当局的收买与威逼,真实地报道南京的情况。美、英记者率先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报道引起了国际舆论的震动与强烈谴责,增强了中国人民奋勇杀敌、抗战到底的决心。这是美、英新闻界对蒙受苦难的中国人民的有力声援,也是他们对世界新闻史所做的重大贡献。
与美、英记者相反,纳粹德国与墨索里尼的意大利政府对日本穷凶极恶的侵华战争与南京大屠杀暴行,不仅没有表示一点谴责,反而从所谓“中立”日益转向明显的偏袒日本;在新闻舆论上,则严厉禁止报道南京大屠杀,并威逼曾经历与目睹了南京大屠杀的德国侨民与外交官“禁口”。
经盛鸿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时的日本媒体一心一意为军国主义服务,对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报道更是极尽粉饰歪曲之能事。用“士兵给难民小孩发糖”、“日军给难民发饼干”等导演性新闻,掩饰血淋淋的屠城事实。经盛鸿教授表示,日本右翼势力曾经一度以“日本媒体没有报道南京大屠杀”为理由,试图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此次他系统整理搜集的西方传媒对南京大屠杀的报道,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有力反击。
日本友人再次捐赠15件文物史料
晨报讯(记者朱福林)昨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再次获得15件珍贵文物史料,其中包括日军华中派遣军报道部发行的《南京战役遗址介绍》、遭日军屠杀的中国军民尸体的照片。这15件文物史料均由日本友人大东仁先生在日本帮助征集。此前,他已经向纪念馆提供了1000余件文物。
对于这批文物史料的价值,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他指出:“南京保卫战后,日本军方的资料大多没有公开,至今只出版了一些部队的战斗详报,数量也很有限。《南京战役遗址介绍》系华中派遣军报道部发行,是日军官方的记录,据此可以了解日军对各个战斗的重视程度。这些文物史料,今后将继续充实到纪念馆的展览中。”
据介绍,其中一批反映南京沦陷后的尸体照片,是侵华日军随军拍摄并寄往日本国内的原版照片,历史价值尤为珍贵。这批照片一共有4张,一起被发现的还有一只信封。信封上的寄信者是日军“山本准尉”,这封信是从南京寄给他在日本的女儿。由于信封存世时间太久,邮戳已模糊不清。据纪念馆的专家分析判断,这封信应当是1937年12月或1938年1月期间寄出。在这4张原版照片上,一张的焦点是薄皮棺材和被屠杀者的尸体。朱成山介绍,这些薄皮棺材是当时中国的红十字会在大屠杀开始的时候,用来收殓遇难同胞尸体所用。随着被害同胞数量的增加,连这些薄皮棺材都不够用了,被日军屠杀的同胞尸体,只能用草席入殓,或者直接被埋葬。
大东仁先生是日本僧侣,2005年12月,他正式接受纪念馆的委托在日本搜集相关证物,其间遇过不少困难。4年来,一共在日本代为征集文物资料1083件,此外,他还个人捐赠文物32件。他说:“是日本发动了侵略战争,我们要反省,历史证据对于反省历史非常重要。”
南京今天举行和平集会悼念遇难同胞
晨报讯(记者朱福林)今天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72周年纪念日,上午10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悼念广场将举办“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72周年仪式暨南京国际和平日集会”。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为了更好地纪念在大屠杀中遇害的同胞,纪念馆昨晚就开始举办各种悼念活动。昨晚8点到9点,在纪念馆和平公园内,各界和平人士举行了放和平灯仪式,以点点灯光寄托哀思。晚上9点之后,在纪念馆万人坑遗址内,各界人士还为遇难同胞举行了“平安夜守灵活动”。
今天上午,各项纪念活动更是引来无限哀思。今天上午8点半至9点半,将在江东门纪念馆祭奠广场举行“中日两国僧人和平法会”;10点,纪念馆悼念广场将举办国内外各界和平人士参加的和平集会;11点至11点半,在江东门纪念馆和平公园举行“日本日中劳动者交流协会立碑揭幕仪式”;11点至下午1点,在祭奠广场演出话剧《沦陷》;下午2点至5点,在纪念馆影视一厅举行“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学术年会”。
南京大屠杀题材出现给孩子看的书
昨日,一本名叫《影之翼》的儿童文学作品,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了首发式。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表示,南京大屠杀由于题材的沉重,极少出现适合儿童阅读的作品。这本《影之翼》是历年来少见的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儿童读物,对少年儿童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具有引导意义。记者朱福林
南大学生要制作
大屠杀丛葬地手册
晨报讯(通讯员齐琦记者王晶卉)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来临之际,南京大学历史系师生开展了寻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活动。据悉,此次活动后,他们将制作大屠杀丛葬地手册,以纠正现有资料上的不确切之处。
昨天,同学们首先来到位于南京大学天文系院内的金陵大学遇难同胞纪念碑前,献花并哀悼缅怀。启动仪式结束后,近百名寻访志愿者分成四组,依照既定路线,分别寻访南京市各个与“南京大屠杀”有关的历史遗存。
记者跟随第一组,寻访“草鞋峡遇难同胞纪念碑—煤炭港遇难同胞纪念碑—中山码头遇难同胞纪念碑—挹江门丛葬地纪念碑”。“草鞋峡遇难同胞纪念碑”位于下关区幕府山的山脚下,初冬的寒气中,碑文上遇难者“五万七千余人”的字样震撼着在场同学的心。南京大学材料系的博士章同学告诉记者,她去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但却对这些纪念碑了解甚少。这次活动让她实地看到这些历史遗存,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在寻访队伍中,还有3位来自东南大学计算机系的志愿同行者。他们表示,在南大BBS上看到寻访活动的倡议书,就立刻报名参加。这次活动,让他们与那段历史贴得如此之近,深受教育。
煤炭港遇难同胞纪念碑位于煤炭港一片民房之后,如果不是有目的地寻访,还真是不容易找到。同学们表示,希望能更好地维护这块遗存,让更多的人知晓。中山码头遇难同胞纪念碑位于长江大堤前,江水拍打江堤的声音和轮船的汽笛声仿佛把在场哀悼的同学们的思绪拉回到了那段悲痛的历史中。挹江门丛葬地纪念碑坐落于绣球公园内,郁郁葱葱的环境使寻访队员更加感慨和平的可贵。
本次活动的组织者、历史系研究生会主席王舒驰对记者表示,他们将在活动结束后制作侵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手册,用地图的形式详尽标示纪念碑的位置,并且注明交通路线,以便于更多的人能了解并实地寻访,缅怀遇难同胞。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