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个话题由于日本最新公布的数据,被再次热炒。笔者认为,对这个话题,与其讨论中外各种不同态度的原因,不如回望日本GDP成为世界第二后的发展路径,作为未来的参照物。
翻开日本当代史可以看到,1964年日本举行了东京奥运会,1970年举办了大阪世博会。在这期间,又出现一个重大事件——1968年日本GDP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宝座。在现代社会,奥运会、世博会这样世界性盛会的举办,意味着一个国家形象和国力的转变,而GDP也是同样的标志性指标。这三件事情在日本接连出现,不但提振了一直倍感压抑的日本民族的士气,更促使日本反省以往的对外扩张道路,肯定“和平发展”、“贸易立国”、“技术立国”这些国家道路选择的正确性。对比日本,中国则是两年间就同时出现了三件大事,为此激情、兴奋可以理解,也更应重新肯定“发展是硬道理”、“可持续发展”等发展思路。也就是说,在充分感受民族士气提振的同时,应对国家发展道路有一个冷静的审视。
其实,日本保持“世界第二”宝座只有40多年,也是题中之意。成为“世界第二”后,日本的经济野心伴随经济实力开始膨胀。《托起日本太阳的人》等书籍成为畅销书籍,其中的民族情感不言而喻。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东京地价可以买下整个美国”、“新宿区地价可以买下美国纽约”、“索尼要买下美国好莱坞”等等讯息漫天飙飞,结果则是“泡沫经济”崩溃带来“失去的十年”,直至今天准备交出“世界第二”交椅。这让中国更应考虑成为“世界第二”后的经济走向,特别是要考虑平抑冲动,认识到中国的“世界第二”与当年日本的“世界第二”存在差距,看到以走向海外的汽车制造业为标志的“日本制造”是与“世界第二”一起出现的,从而更有理性地发展,把未来置于可控性之下。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