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第三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将于北京举行。与前两次不同,在中日经济地位发生微妙变化后,两国都需要通过对话熟悉自己的“新身份”,这也让第三次对话更具“戏剧性”,以及承上启下的关联性。
因此,在研究中日经济合作的专家看来,此次经济对话远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平静和顺利。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的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院长陈言和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胡令远都用“微妙”、“不确定”等字眼来形容明天的中日经济高层对话。
日本“左右为难”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日本的GDP较前一个季度增长0.1%。在陈言看来,日元升值和财政赤字增加对日本经济带来的影响是长远的,“和一年前相比,日本国内在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已经出现了对外政策不协调。”
“日本经济有可能出现1993年的情况,高额的财政赤字导致日本国内投资急剧下降,在某些行业失去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也使日本企业在外投资获利减少。”陈言表示,日本经济正在遭遇最严重的“内忧外患”,日本当局正在抉择,是投入美国怀抱,还是依靠中国巨大的市场。
相关数据表明,导致第二季度日本经济增幅大幅放缓的主要原因是内需陷入停滞,在构成内需的主要项目中,家庭消费支出从上季度增加0.5%转为零增长。如果日本企业能利用好中国这个不断膨胀的消费市场,日本经济有望起死回生。
“事实上,随着民主党的上台,日本的经济策略和方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胡令远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现在的日本政策制定者更倾向于发展和民生有关的基础性产业,这些产业有望成为日本经济新的增长点。
胡令远对记者表示,其实日本现任政府提出发展基础性产业也是“情非得已”,一方面日本需要解决经济增长的问题,另一方面作为执政党的民主党也不愿以牺牲民众利益为代价发展其他产业,而能源、环保等基础性产业恰好可以满足双方面的要求。
全盘接收VS相互合作
中日合作新方向
今年以来,日本政界从中央到地方的一些重要人物相继访华,主要使命是促进中日经济合作。今年上半年,日本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达1383.7亿美元,同比增长34.5%,创两国双边贸易额的最高半年纪录,但专家告诉记者,中日之间的经济合作已经出现了微妙变化,而谜底有望在此次经济高层对话中揭晓。
胡令远对记者表示,日本以贸易立国的经济方略在金融危机中显露出了巨大的弊端,金融危机过程中,各国都各自发展本国经济,而单纯依靠外需的经济模式受到重创,中国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诠释。
“中日今后的经济合作将一改日本在产品出口、技术、资金方面的优势,中日之间的经济合作将更加平等,结构也将发生微妙的变化。”胡令远说。
陈言表示,目前日本在与中国展开经济合作时比较困惑,日本在电子、家电等领域已经失去技术优势,国内的财政状况也使日本失去了在海外投资的资金优势。陈言告诉记者,中日之间的经济合作将从中国“全盘接收”转向相互合作。
新能源等环保产业竟成为中日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国际金融报》记者昨天获悉,中日之间目前正在就环保方面的合作展开新一轮的项目论证,两个项目分别落户河北生态新城曹妃甸和上海崇明岛。
胡令远教授指出,日本今后10年的经济增长战略,以扩大国内外需求,实现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为指导思想,而环境、能源,观光产业都将是日本对华经济合作的重点产业。同时,美国实体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扩大亚洲市场的努力等,都对日本构成了竞争压力。这种背景下,日本对华经济合作的紧迫性在加强。
互补VS竞争
多边主导权争夺
后危机时代,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作为东亚两个重要的经济体,中国和日本的合作将对地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胡令远表示,在此背景下,中日对话具有重要意义。他预计,在此次对话上双方将就东亚经济一体化和东亚经济合作交换意见,但不会有实质性的成果。
日本野村资本市场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关志雄日前表示,中日经济关系互补性强,中国经济发展对日本是机遇,两国可以寻求共同发展。中日经济关系不是“零和游戏”,相反,两国经济存在很强的互补性。
但胡令远表示,在区域、多边合作中,中日之间更多的是竞争关系。作为地区性大国谁都想成为主导,世界金融危机加剧了这种竞争。“金融危机前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非常明显,但现在很多国家都希望在合作中为本国经济发展谋求更多利益。”胡令远表示,目前来看,东亚各国对“10+3”合作模式的分歧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此外,胡令远指出,在与东南亚各国合作中,虽然日本在二战结束后就开始在东南亚各国投资并开展贸易,日本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超过中国,但近两年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量的不断扩大,中国已经在这方面超过了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