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显示,中国今年二季度GDP赶超日本。此前已有四季度赶超,但中国经济通常四季度较活跃,如今二季度也赶超,显示全年将赶超。多年来中国保持高速增长,赶超多个西方国家,而日本停滞不前,赶超他们只是时间问题。但以史为鉴,这不是什么好事。
东亚自二战以来,第一波日本,第二波“四小龙”、“四小虎”,第三波中国大陆,先后高速增长,被称为经济奇迹。但到上世纪末,日本和东南亚先后一蹶不振,被称为泡沫。一些东亚领导人和学者愤怒地谴责西方的阴谋,西方的金融体制和应对东亚危机的措施确实都很有问题,后来也遭到报应,但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
1990年代初,东亚第二波还形势一片大好,经济学者克鲁格曼却提出质疑,预测金融危机。1997年果然验证了。马后炮谁都会放,前瞻性就难了。克鲁格曼并没有水晶球和推背图,只是凭借经济学的常识。
具体就是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TFP),指产出增长率超过投入要素,包括资本和劳动增长率的部分。因而反映技术进步。研究显示,东亚GDP增长远高于西方的同时,TFP的差距反而在拉大,说明“奇迹”依赖增加投资。一位研究者评价,更换指标,使亚洲的表现“从奥林匹斯山顶跌落到色萨利平原(分别为希腊的高地和低地)”。
这样的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必将陷入边际收益递减。马尔萨斯的时代就明白不可能“不断往一个花盆里施肥,种出养活全世界人口的粮食”。没有收益,资本将抽逃。东南亚国家普遍实行金融自由化,抽逃很便捷,就会爆发金融危机。
不知有没有人统计中国的宏观TFP,我所在的微观领域,大多数中国企业的增长是通过增加投资而非生产率。更换指标,会不会使中国的表现从珠穆朗玛峰跌落到塔里木盆地。以中国之大,可以延缓危机的到来,但到来时也将更严重。不幸的是,赶超日本,说明我们离边际收益递减更近了。
如今国内企业言必称创新,大多名不副实。讽刺的是,经常为了上市圈钱,或者政府资金及税收的扶持,也就是扩张投资。小部分企业有实质创新,但大多只是改良性创新。
日本长期对研发投入巨大,但向应用研究倾斜,蝉联多年世界申请专利数量第一。这是种“搭便车”策略,让欧美做投资大、见效慢的基础研究,然后日本将其市场化。
看起来聪明,其实是自作聪明。改良性创新会在更高的层次上遭遇边际收益递减,更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改良性创新只有执行问题,而革命性创新要先选择路径。日本致力于研发高清模拟电视,但市场最终接受的方向是3C融合,高清数字电视,因而损失了十年时间和十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