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资讯 >> 经济 >> 正文

日本经济明年或触底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经济网   更新:2010-12-27 11:49:47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至今已有两年多时间。回顾近两年日本经济的整体表现,尽管经济在缓慢复苏,但也经历了颇多坎坷。日元升值进而带来出口压力、内需低迷、老龄化问题日趋凸显,加之政局不稳,日本经济的复苏之路在崎岖中前行。

  第一季度日本GDP同比增长1.2%,环比增长1.3%。第二季度GDP环比仅增0.1%,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三季度GDP季率上升1.1%,优于经济学家预期的提升1.0%。经济学家们预计,日本第四季度GDP季率将萎缩0.1%,因私人消费和工业产出在9月政府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计划到期之后放缓。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日本经济复苏异常脆弱。分析人士认为,在日元持续走强威胁日本出口攀升的情况下,日本的经济复苏可能会在近几年内难以自我维持。日本经济预计仍将维持低速增长,日本经济要摆脱过去20年的低迷怪圈,似乎仍有心无力。

IMF预测2010年各国GDP数值

  四大问题困扰日本经济复苏乏力

  1、出口内需疲软双杀经济复苏

  日本内阁府公布的数据显示,二季度外需和内需对日本GDP的贡献分别为0.3%和负0.2%。在出口方面,日本二季度出口增加5.9%,增幅比上季度的7%有所放缓。进口实际增加4.3%,增幅比上季度的3%有所扩大,导致外需对GDP的贡献从上季度的0.6%降至0.3%。

  日本的问题是自己造成的。在沉溺于出口多年后,日本经济理应转向消费。但在第二季度,国内需求对增长的贡献为负。这就让重担压在了正为日元走强而苦苦挣扎的出口企业身上。

  民族证券分析师王小军表示,日本作为出口导向型国家,由于受到美国、欧洲等主要贸易伙伴经济疲弱或放缓的影响,导致其出口引擎减速,经济复苏趋势放缓。

  长期的解决办法将不得不改变日本企业的节俭天性。日本企业年派息总额仅占国民产出的3.5%。而在企业营运利润相仿的德国,这一数字是14%。向股东返还更多,有望促进私人消费。这将是关键出路。中国的崛起让日本出口企业得以维持,只有国内需求才会让日本经济免于崩盘。

  2、日元升值令经济雪上加霜

  在日本二季度GDP数据出台后,日本首相菅直人指出,他已经要求财务大臣和经济产业大臣向他汇报有关经济形势,并将密切关注日元走势。

  8月份以来,由于市场担心美国经济二次探底、日美利差缩小、日元避险作用上升等因素影响,国际外汇市场上日元兑美元汇率创下15年来的新高。

  分析人士认为,日元升值将在三个方面对日本国内经济造成损害。首先同时也是最致命的是打击出口,迄今,日本经济复苏仍处于出口单引擎拉动,如果出口引擎受日元升值而“熄火”,那么整个日本经济将陷入泥淖。据野村证券金融经济研究所测算,1美元兑换的日元数每减少1日元,日本主要的400家出口企业本财年的利润就将减少0.5%。其次,日元的升值将促使更多的日本企业转向海外投资,引发日本国内产业的新一轮“空心化”,并可能直接导致地方财政收入减少、失业率上升以及地方经济陷入衰退。最后,日元升值将加剧日本的通缩问题。日元升值的直接影响是使日本进口商品价格更加便宜,从而拉低整体物价水平,间接影响是使出口企业业绩下滑、国内产业空心化加剧,以及由此引发的失业和收入状况恶化,制约投资与消费,从而加剧通缩。

  3、通货紧缩拖累日本经济

  日本的通货紧缩现象呈日益严峻之势,劳务、商品的价格下跌不止,日本政府大规模动用财政手段,银行放松货币刺激国内需求,但关乎企业生存的竞相降价似乎越演越烈。

  几乎日本的各行各业都在打价格战,如餐饮、服装等。几年前,一碗牛肉饭卖到近500日元,现在已出现250日元一碗的牛肉饭。尽管如此,在经济持续低迷之下,很多饭店仍是门可罗雀。其它食品和饮料也是如此。服装价格竞争也打破常规,开始走低价路线。

  激烈的价格竞争严重打压了企业的业绩,为了减少成本,很多公司增聘非正式社员,而后者待遇低且朝不保夕,不敢乱花钱。再加上价格战提升了日本居民的通缩预期,造成日本整体消费更加萎靡,为此商家只好进一步降价,从而加剧通缩。这种恶性循环,日本媒体称之为“通缩漩涡”。

  日本通缩始于1997年,2001年3月自民党政权战后第一次承认通缩。2006年,日本消费者价格指数转为正数,但自2009年3月起,再次转为负数,到今年9月已连续19个月同比下降。现在,日元持续走高,原料、食品、家具从海外低价进口,迫使日本国内相同产品降低价格。由于日元升值趋势近期难以逆转,日本通缩进一步加剧。

  10月下旬,日本内阁出台了高达5兆日元的紧急综合经济对策,以应对日元升值和通缩困局。但此间分析家认为,这只能暂时刺激一下日本经济。有分析指出,要摆脱通缩,日本需要下重手,放松银根,财政手段、制度改革、贸易自由化等,所有手段并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见到效果。

  4、人口老龄化榨干经济活力

  老龄化问题正渐渐地榨干日本的经济活力。如果不采取重大举措重振其日渐萎缩、老龄化的劳动力市场,日本的经济将受到拖累。

  尽管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但日本老龄化进程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快。日本经济的萎靡正在因人口结构的失衡而日渐加剧。如果日本不积极应对,那么其经济下滑趋势将难以控制。

  首先,问题的关键在于15到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1995年,日本达到这一工作年龄的人口为8700万,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下滑到5200万。除非这些劳动力的产出速度增加得足够快,能抵消因劳动力人口下降所造成的影响,否则日本的GDP将会萎缩。而且,日本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是发达国家中最高的,如果债务持续增长并且经济持续低迷,日本将难堪重负。

  其次,随着退休人口的增加,不断减少的劳动力将不得不支撑日益昂贵的社会保障费用。这将伤及公共财政。事实上,日渐增长的养老费用已经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国家债务。如果日本的劳动人口难以承受重负,那么国家则不能履行其养老金和医保的承诺。

  再次,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总人口的萎缩,需求可能会下降。日本企业会因此而对风险失去兴趣,而且他们的投资兴趣也会被伤及。但企业在投资方面节约资金,就会造成更多的失业,尤其是年轻人受到的波及更为严重,这将会使日本更加不安。

  中国全年GDP超日本无悬念

  日本内阁府援引修正后的今年前9个月的经济数据称,今年1至9月,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仍然高于中国。不过,即便是依据修正后的数据,今年三季度,中国GDP仍然又一次超越了日本,而且中国2010年全年GDP超过日本也已经没有悬念。

  仅管日本内阁府修正了此前公布的7至9月GDP增速,由原来的3.9%上调至4.5%。这是日本GDP连续第四个季度实现增长,而且好于预期。但今年三季度,中国仍以1.415万亿美元的GDP超过日本的1.359万亿美元。

  今年二季度,中国GDP已超越日本,外国媒体纷纷报道,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日本内阁府表示,如果按照今年前9个月的GDP总额计算,日本仍然排在中国之前。根据已公布的数据,今年1至9月,日本GDP为3.959万亿美元,中国GDP则为3.946万亿美元。

  然而,经济学家分析称,受环保车补助金政策终止、香烟增税等影响,今年四季度日本GDP增速将为-1.7%。2010年全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基本没有悬念。

  渤海证券宏观分析师杜征征表示,未来日本的经济可能进一步趋于回落;而中国经济可能在2011年还会保持在9%-10%的增长水平,由此,中国GDP将持续超过日本。但是从人均GDP来说,中国相差日本还很远,和中上等收入国家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

  展望:日本维持低速增长明年初或触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发表的报告预计日本经济2010年将增长2.8%,主要得益于2010年早些时候由出口拉动的需求,但由于日元持续升值及美国经济的降温开始对出口造成不利影响,日本的经济增长将放缓。

  IMF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称,日本经济增长放缓可能会持续到2011年,2011年的增幅将在1.5%。报告称,日本的经济前景仍较为脆弱,因内需疲软,且财政政策缺乏进一步提振经济的空间。通货紧缩可能将持续,但严重程度将减轻。报告预计,日本2010年的消费者价格将下降1.0%,2011年将下降0.3%。

  日本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秀夫熊野称,日本经济恐怕在明年“很难出现可自我维持的复苏”,因日元持续走强,日本企业“可能难以招架全球竞争”,出口攀升因此而受限。

  巴克莱资本首席经济学家Kyohei Morita对日本经济的前景同样做出了不乐观的预估。他表示,日本央行12月15日早间公布的短观经济报告,显示日本经济将在2011年初见底,并有望在当年下半年出现复苏。

  他指出,日央行短观报告描述的是经济最糟糕阶段的状况,导致企业景气进一步下降的唯一风险就是日圆再续强势,而这种可能性不大。此外,资本支出被向上修正意味着企业只是推迟2011年上半年的投资计划到下半年执行。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注册高达赢取大奖!

    09年2月《贯通日本语》杂志

    松岛菜菜子裙装造型 “美到令人

    荣仓奈奈被曝怀孕 预计今年初夏

    日媒:美国任用哈格蒂担任驻日

    日本选出最想成为首相的女大学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