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日本企业的“NIH综合征”
推动国际化原本需要让发展海外市场的举措从“移转型”逐渐转变成在当地创造价值的“创造型”。对于历史悠久的日本企业而言,倘若认真起来,揣摩当地的需求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然而,时至今日,日本企业却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地日系子公司或许认真开展了需求调查,但是,吸收调查结果,向连同日本总部在内的整个公司反馈信息的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即使当地提出了方案,或许也只能从总部得到“给印度造3万日元的洗衣机?那种玩意儿怎么造的出来”的回答。
这种不认可自己还没有创造出来的事物的行为叫做“NIH(非我所创,not invented here)综合征”。
美国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 Co.)有一个著名的事例。1970年代,该公司在日本市场上投放纸尿裤,最初市场份额高达9成以上。但几年之后,份额跌到了不足10%。原因是日本企业推出了功能满足日本人需求的新产品。身在日本的宝洁公司工作人员虽然多次向美国总部提出建议,但没有得到采纳。
而现如今,日本企业的总部与海外网点之间,似乎也在重复着类似的情况。
盘点过去的举措
最近,“学习三星集团等韩国企业”的呼声在日本越叫越响。但对于日本的大企业来说,模仿韩国企业恐怕相当困难。如果研究的目的不是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制订与韩国企业不同的战略,那么学习也就失去了意义。
三星集团是家族企业。因为总部权限极大,所以目前本地化进展成功。听说该集团派往新兴市场国家的员工基本都是“单程票”。出于“成功不了就回不去”的危机感,工作起来自然玩命。日本企业的打工职业经理人能建立起与之相同的环境吗?
三星集团活用IT系统,构建了总部对世界各地网点的行动了如指掌的机制。不要说集装箱运输的部件的品种和数量等供应链的信息,就连海外网点的管理层与谁会了面之类的内容,总部也能实时掌握。
与之相比,日本企业的业务部权限大,而且组织没有实现国际化。最近,笔者去新加坡访问了一家日本企业,那里的组织构造十分复杂,只有日本人才知道出了事该向谁报告。当地人对此则是完全摸不着头脑。
韩国企业在技术开发方面向日本企业学习了很多,但没有照搬日本式的自下而上的组织结构。而是采用欧美式办公室、彻底贯彻业绩主义,构筑了与日本完全不同的组织结构。
日本企业要想成功进军新兴市场国家,恐怕必须要认真盘点过去的举措,大胆改革经营者的意识和企业组织结构。
作者简介 :曹斗燮,1956年出生,经济学博士。1983年从韩国高丽大学毕业后,进入韩国外换银行。1994年从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经济学研究科毕业。曾任名古屋大学经济系讲师,1996年成为名古屋大学研究生院国际开发研究科副教授,2003年升任教授。从2004年起任现职。主要著作有《北美日资企业的经营》(合著,同文馆)、《三星的技术能力构建战略》等。(日经技术在线! 供稿)
上一页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