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个日本经济学教授眼中的“马桶盖现象”
曾提出丰田生产体系的藤本隆宏对比中日制造业:
一个日本经济学教授眼中的“马桶盖现象”
一个杭州生产的日本马桶盖,之前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中日制造业的大讨论。
有制造业人士说,中日制造业水平其实差距不大,只是生产标准不同;有的则认为,在技术工艺研发设计上,中国与日本确有差距。
近日,日本著名制造业研究专家、东京大学大学院经济研究科教授藤本隆宏受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邀请,来杭州参加了第七届全球供应链管理会议。
在会议间隙,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探讨他眼中的“马桶盖现象”及其背后的中日制造业之别。
谈“马桶盖现象”:富裕的中国消费者,将对产品越来越挑剔
对于“马桶盖现象”,藤本隆宏觉得,在急于下判断前,要先弄清楚它的设计与生产地。“设计与生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藤本隆宏说,马桶盖在日本的需求量很大,而且日本的顾客非常挑剔。虽然生产地是杭州,但设计则在日本完成,而且部分零部件和原材料出自日本。
其实,类似现象很多。比如,不少日本汽车高端产品仍在日本生产,中低端的则放到日本之外。
不过,藤本隆宏认为,我们不能据此判断说产品设计的所在地就更厉害。因为,这还和产品自身特性及国家的生产特性有关。
他觉得,日本更擅长设计制造整合型产品,如汽车,需要多部门的协调、“多能型”的工人(日语叫多能工)。而在智能手机等分工型的产品上,中国则更有优势。“每个国家都有强势和劣势的产业,不可能包揽所有的奥运金牌。”
再从另一个角度看“马桶盖现象”,正在富裕的中国是一个强大的消费市场。中国企业肯定会从之前专注于出口转向内部,满足本国的市场需求。
藤本隆宏说,富裕的中国消费者对产品变得越来越挑剔。因此,企业在追求品质与安全的前提下,再求速度,才是大势所趋。
谈中日制造业:互联网产业更适合中国制造业
为什么日本制造业能在基层形成整合协调的优势?有些人认为这是因为日本工业的DNA是“集团主义”。
藤本隆宏分析,二战后的日本国内环境是一大原因。当时,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基层工人严重不足。上世纪60年代,日本的失业率甚至为0%。
但不同于中国,当时日本并没有出现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的现象。环境迫使企业珍惜每一位员工,培养他们成为“多能工”,一人身兼多职,同时必须团队协作。这就如踢足球,队员可在多个角色间游走。
在他看来,中国制造业则是“分工型”选手。这与大量内地农村人口涌入沿海城市有关,企业不需要花长时间培养人,只要员工能立即上手完成单一岗位的任务即可。这就如打棒球,每个队员角色明晰。
“汽车产业更适合踢足球的整合型选手,互联网产业则更适合打棒球的分工型选手。因此,要先认清优势在何处,再扬长避短。”
谈中国制造业窘境:人工费已达日本的1/3,但效率没有同步提升
藤本隆宏认为,现在,中国制造业正面临一个窘境:与日本的工资差价越来越小,但与此同时,生产效率差距并没有同幅度提升。
他给出的数据是:20年前,中国工厂装配工人的工资仅是日本的1/20,而现在是日本的1/5。一些焊接类,对熟练精细度要求高的岗位工资,则达到日本的1/3。
“20年前,就算生产效率不高,低的人工费低仍能保证中国的出口优势。”当时中国的这一优势,曾置同为出口大国的日本于不利之地。不过,逆境反而“倒逼”日本在这20年间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铸造基层工厂的组织能力。
“现在,中国的人工费在不断增长,但日本的生产效率是中国的3-5倍,这对中国出口企业来说非常艰难。”藤本隆宏说。
因此,他建议中国企业,可在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以及构筑生产组织能力等两方面从日本吸取经验。“中国和日本制造业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协同合作的伙伴。”
■链接
为什么中国BAT都想做“互联网汽车”?
最近,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都在布局各自的互联网汽车大业。为什么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首选汽车,作为“插手”制造业的入口?
作为丰田生产体系的提出者,藤本隆宏如何看?“这与汽车产业的规模有关。全球汽车产业一年的规模高达200兆(记者注:1兆等于1万亿)日元,能与之相比的产业非常少。”
曾有人预测,电动汽车将取代燃油汽车。“但从现在来看,仅占整个汽车产业1%。”在藤本隆宏看来,即便再过20年,这一比例也不会扩大太多。但仅仅这1%,就已使电动汽车产业达2兆日元,规模大于机器人产业。
用这一思路看无人汽车,藤本隆宏预计,虽然无人汽车的占比同样不会高,但它的市场规模已足够大。
插上互联网翅膀的汽车业,又会变得如何?
“融合IT的汽车产业不可能一下子被改变。我们鼓励如无人汽车这样的创新思想,但首先得先调研它能为社会带来什么样的服务,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服务。”
他说,“互联网并不是万能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将互联网与现实生活相融合。”
而对于眼下最热的工业4.0话题,藤本隆宏则表示,“静观其变,并不会盲目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