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6月19日报道
《日本时报》网站6月16日发表题为《让日本大学成为真正的全球参与者》的文章,文章称,如果日本希望提升在全世界的形象,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更加重视小组讨论、辩论和公众报告。全文内容如下:
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力量对比正在向中方倾斜。我在这里所说的力量对比并不是指南中国海的岛屿争端,而是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根据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不久前公布的亚洲大学排行榜,中国在高等教育方面已超过了日本。除了东京大学仍然名列前茅外,中国上榜大学的数量已多于日本。中国的两所顶尖高校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排在第四位和第五位,领先于目前排名第九的京都大学。
我曾在北京的清华大学任教,学生的英语水平令我大为惊叹。他们都有与中文名字相配的英文名,而且可以熟练浏览英语媒体、阅读学术期刊。
学习英语在中国被视为进入世界的门票。在清华大学,我从未感到英语被视为一种舶来语,或被视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威胁。对这些志存高远的中国大学生来说,英语是助力,而不是负担。
其中许多学生请我给他们写推荐信,借此进入美国名校。他们不考虑任何排在50名之后的学校。他们的学术抱负丰富了我的科研成果。我常常在校外的星巴克咖啡馆和他们见面,讨论他们的理想和职业志向。我们用国际化的英语热切地交流。
我与许多中国大学生的接触,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中国在21世纪的全球崛起,这些已经被中国甚至是亚洲顶尖大学录取的学生仍不满足,把目光投向中国之外的机会。
与此相对照,我也曾在数个日本大学任教,但很少遇到向我咨询海外求学深造的学生。在课堂上也很少有人提问。与学生常常提问的中国课堂相比,日本的教室十分安静。
我知道人们对这一现象的所有解释,诸如日本学生重视准备考试、不提倡向老师发问等文化传统的差异。我已习惯了学生们的安静,但这仍让我感到气馁。
简而言之,如果日本希望提升在全世界的形象,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更加重视小组讨论、辩论和公众报告。
如果把全球化比作一个人,那他应当是一个外向的人,善于和人交流并说服别人,而英语将是人际沟通的工具。
这种善于在公众场合作报告的全球化“人”并非日本的文化现象,日本在传统上一直厌恶善于言辞的人。尽管有这样的倾向,日本是可以改变的,可以进一步拥抱全球化。
过去几年,政府出台了更协同的方案来推进日本大学全球化。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呼吁在2020年建成10所跻身全球百强的大学。这是个不太可能实现的目标,但并不意味着日本应该把目标放低。
日本的大学可以具有全球竞争力。这要求人们以少赢多。目前日本有700多所学院和大学,这是个无法持续发展的数字。日本应当关闭部分没有竞争力的大学,并至少把外国教师的数量增加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