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常态”政策的推进,中国经济已步入新的局面。“新常态”表面上意味着经济增长率追求中速稳定,但实际上“在转变经济发展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同时经济还要保持稳定增长”,可以说这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政策目标。
另一方面,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任以来致力于多项改革举措,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改革计划多达300余项,但并非所有的改革都能立刻显现出成果。
今年6月底撰写本文时,正值希腊债务问题频频见诸报端。在该事件的影响下,虽然日本没有太多篇幅报道,但中国的股票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不容忽视。现在的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走向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我们外国企业对中国的改革与中国经济的走向充满期待,同时也感到不安。
那么,“习近平改革”会给外国企业带来怎样的事业发展机会呢?改革的各项计划是为了解决现代中国的许多根本性问题,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活力与稳定,但其中也包含了许多实施起来比较困难的计划。而且,“习近平改革”中涉及经济领域的改革较多,所以这也成为实现理想“新常态”的前提条件。
在中国经济时报5月份刊发的我的专栏中,我曾写道,表面的“新常态”,即保持6%—7%的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即使在改革计划成果完全显现之前也可以完成。这是因为,中国具有一定的潜在增长率,且“一带一路”等扩大外需战略及IT产业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
外国企业今后的关注点是什么?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政府将不断提高行政效率,这对外国企业来说,在中国发展事业的各种障碍会有所减少。整体来看,国内外企业的待遇差距将进一步减少,政治也会变得更加透明化。对外国企业来说,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规范化经营就会变得更加容易,这一点是确定的。
另外,随着全面改革的重要内容——“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外国企业可以参与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旨在加强企业管理透明化及增加民间资本参与的国有企业改革,政府的方针虽然很明确但如何推进目前仍在探讨中。
如果“习近平改革”成功,实现近乎理想的经济“新常态”,即使是部分实现,日本企业的事业发展机会也会明显增加。例如,改善社会保障和税收制度后,中国中间收入阶层的消费扩大,面对重视产品质量与安全的中国消费者,日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就可能会再次具备竞争力。同时,中国民间企业为主体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后,对于日本企业来说,虽然他们会成为竞争对手,但相反也会成为高质量的合作伙伴候选人。在这种情况下,日中企业就会面向世界市场实现更加深入的合作。
那日本企业今后应该怎么做?我们不能为中国的公共投资等“箱物需求”(硬件需求)做出太多贡献。但是我们可以帮助中国解决许多城市问题。例如,城市设施的节能、水资源的再利用、防灾对策、汽车交通管制、城市再开发、大气污染、垃圾处理、土壤污染、废弃物循环利用等环境问题的解决,我们也可以把自己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带到中国。与机器的出口和制造不同,这会花费许多人力,但与几年前相比,现在的中国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发展到了可以支付人力费用的水平,所以我认为日本企业可以参与到这些事业中。另外,这些软件方面的对接会有益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变,所以中国政府应该也会非常欢迎。
但是,如果今后改革没有成果,只是暂且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即仅仅实现了狭隘意义上的“新常态”,那对外国企业来说,他们会对近期的中国贸易持悲观态度,日本企业的事业机会也不会大幅增加。因此对我们来说,受政治形势和价格竞争影响的中国贸易也就变得不再有很大的魅力。
我们带着能够促进中国多个项目实现改革计划的解决方案参与中国事业,自己开拓事业发展的机会,这种战略今后应该会更加重要。
清华大学·野村综合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理事、副主任。1981年,日本京都大学工学部卫生工程系硕士毕业,进入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工作,在环境系统研究部、技术战略研究部等部门任职,1999年任野村综研经营信息咨询部部长;2002年,在上海创立野村综研(上海)咨询有限公司,任董事、总经理;2005年,回日本担任野村综研咨询项目统筹管理部部长;2007年7月开始担任现职。研究方向:中国战略、产业政策、环境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