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芝股价周三(3月15日)早盘挫跌,而且东芝周二没有提交审计后的第三季财报,还宣布扩大对西屋问题的调查,令外界普遍感到失望,东京证券交易所已自动将东芝列入观察名单。在2015年会计丑闻后,东芝历时一年半仍未能消除对于其内部管控的疑虑,交易所因而自动将其列入观察名单,此举令东芝退市的风险增大。如果交易所对东芝周三提交的内部控管报告不满意,东芝可能会下市。
东芝困顿的11年
2006年花费54亿美元收购核电技术企业西屋公司,可以说是东芝如今巨额亏损、断臂求生的导火索。
当时东芝的如意算盘是押注核电事业、开拓新能源。在并购西屋后不久,东芝便通过出售东芝EMI、银座东芝大厦、两栋办公楼,来保证足够的资金用于日常经营。
这些资产出售在当时被当做是东芝对未来能源业的赌注,它所塑造的氛围是东芝企图缩短产业链并尝试转型的兴奋与期待。
但2011年的福岛核电站事故对东芝的转型计划造成了戏剧性的影响。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各国有关核电站的安全标准变得更为严格,导致大量核电站建设无法按原定计划进行,建设费用呈膨胀趋势。
但匪夷所思的是,东芝在2016年年底再次以2.29亿美元并购美国核电工程企业芝加哥桥梁钢铁公司,消息公布后,东芝两天内在证券市场上蒸发近50亿美元。
与此相伴的是,东芝从2015年就开始陷入的会计丑闻阴霾,企业在业内声名一路走向下行。
据媒体报道,东芝聘请的独立调查小组宣布,过去7年,公司接连三任CEO通过不正当会计做法虚增利润逾10亿美元,他们设定了不切实际的利润目标,并要求下属完成这些目标。
调查小组在报告中指出,东芝管理松散,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三名CEO都对管理人士施加压力,要求实现高销售目标。这些打着“激发潜能迎接挑战”的急功近利的要求,远远超出了员工的能力范围,但对上级绝对服从的下属们又无力反抗这些高压指标,只有在销售成绩上不断造假。
知名财经媒体人秦朔对日本企业如此评价:“在日本给人感受最深的是,太多的人认为家族、企业、社团、宗教等等,该是永远存续的团体组织。为了这个团体或者组织,很多时候日本人肯鞠躬尽瘁,不惜性命。”
而与西方价值观里的责任与义务不同, “报恩”是日本文化的一大核心。对每一份“恩情”,都是一份必须偿还的“债务”,也促使了员工绝对服从上司指令的文化常态。
从精简运营到大幅裁员到百年危机
实际上,在财务丑闻爆发后,东芝集团一直寻求精简运营。直到去年年底,东芝的白色家电和电视部门的业务缩减已进入最终调整阶段。将通过自愿辞职等方式最多裁员约7000人。
在这约7000人的裁员中,大部分将来自东芝主要经营消费级电器的家电业务部门,该部门在2014财年中的销售额为1.1637万亿日元,同比下降约10%,营业损益为亏损1097亿日元。
此外,东芝还想给位于东京负责生产电视机和个人电脑的工厂来一次“大瘦身”——为削减运营成本,该公司考虑完全停止开发电视机产品。由于电视部门持续亏损,东芝已开始讨论停止自主研发。单价较高的4K电视业绩依然良好,但低价商品的竞争日趋激化,利润正在缩小。东芝将削减通过日本国内家电连锁店的销售渠道,专注于向地方专卖店等供货。
除了对公司生活方式业务裁员外,东芝还将对企业部门裁员1000人,芯片运营部门裁员2800人。
东芝大幅裁员的背后是东芝财务丑闻和家电业务的连年巨亏,更是日本传统家电业务集体颓势、日薄西山的映照。因为业绩巨亏而制造财务丑闻,因为财务丑闻而雪上加霜,东芝似乎已跌进尴尬诡异的轮回。
日本转型的遗留坑位
东芝的断臂求生,实际也是对日本电子企业从B2C逐渐向B2B转型趋势的迎合。
例如松下从家电扩展至汽车电子、住宅能源、商务解决方案;佳能将转向健康医疗、机器人、智能住宅、汽车、食品、水、空气安全领域和教育产业;索尼复兴电子业务的计划遭遇挫折,电子领域今后将强化手机摄像头等核心部件。
与此同时,在全球彩电、手机、冰箱、洗衣机和空调行业的排行榜上,日本企业已经不再名列前茅。
韩国企业狂飙突进,三星、LG是全球最大的彩电供应商;中国企业也不断追赶,格力、海尔已分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家用空调和冰箱冷柜供应商,TCL、海信以及华为则在分别冲击全球彩电和手机的前三强。
日本原有产业体系受到国内老龄化和国外低成本的冲击,在人们眼中“失去的二十年”,即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时间里,日本的创新方向发生了巨大变化。
面对困境,日本一些电子行业开始“脱家电化”,向企业服务转型;二是走高端家电路线;三是专注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开发。日立、松下积极转型,实现业绩V形反转,而改革不力的东芝、夏普则深陷巨亏。
转型成功者如日立制作放弃电视和电脑业务,将重点转向基础设施等面向企业的业务,其2015年业绩创下新高,高性能材料、通信业务成为主要利润来源;松下公司将裁员后多出的资金投入到汽车和住宅等成长性领域,利润占到公司整体收益的50%;村田电子等日本零部件企业通过与美中韩等国厂商紧密合作、联合创新而异军突起。
而东芝对核电业务的战略误判——先后巨资收购核电公司,导致研发投入不足、技术进步受阻,并染指会计操纵,结果惨不忍睹。东芝前社长室町坦承,因为走向了利益至上主义,结构改革严重滞后。
去年8月,富士康斥资约37亿美元,收购了夏普公司2/3股权,并将盈利视为夏普的第一原则。几天前,夏普公布2016年四季度财报,实现了42亿日元的盈利,这也是夏普从2014年7月起第一次实现的季度盈利,如今富士康也瞄准了东芝计划出售的半导体芯片业务。
富士康的一系列海外资本收购,表明了其进行业务转型的决心。毕竟依托苹果业务做代工,已不再是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缺乏自主品牌、缺乏核心科技、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等,都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东芝的没落、富士康的逆势扩张,表明全球消费电子产业的重心正在快速从过去的“日韩”转向“中韩”。但是中国企业到底如何把握这一时代变革的机会,却要面临不少的挑战。
企业有兴衰很正常!哪怕是动辄就是百年历史的日本本土企业,不充值,也迟早会被对手玩死。
文本汇编自《东芝遭遇百年来最大危机,大幅裁员退出家电业务》、《东芝困顿的十一年,功利的大棒与命运的獠牙》、《东芝可能申请破产并退市》。
原标题:东芝裁掉万名员工!电器王国何以从辉煌走向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