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资讯 >> 科技 >> 正文

中国诺奖的突破与日本诺奖的“井喷”

作者:熊丙奇  来源:南方都市报   更新:2015-10-8 13:17:09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中国诺奖的突破与日本诺奖的“井喷”


获得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加拿大科学家Arthur B. McDonald(阿瑟-麦克唐纳)和日本科学家Takaaki Kajita(梶田隆章)。 图源网络


据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6日上午11时45分,2015年诺贝尔物理奖在当地的瑞典皇家科学学院揭晓,梶田隆章(T akaaki K ajita)和阿瑟·麦克唐纳(A rthur B . M cD onald)荣获该奖项,以表彰他们对中微子振荡的发现,从而证实了微子有质量。


加上头一天一名日本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至此,日本已有24人获得诺贝尔奖,在过去15年间,平均每年一人获得诺奖。可以说,进入新世纪后,日本科学家获得诺奖已呈现“井喷”之势,形成一种独特的日本现象。我国科学家屠呦呦今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我国本土科学家获得诺奖零的突破,如何从零的突破,到形成获得诺奖的井喷之势,我国得学习、借鉴日本发展学术研究的经验。在笔者看来,最重要的,最应该借鉴日本的,是不满于现状的反思精神。


虽然日本频频获得诺奖,可是,日本的科研环境,还是受到科学家和舆论的质疑。去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日裔学者中村修二,就对日本的研究环境提出了批评。他称“在日本,研究者就像业务员一样,即使取得好的研究成果,也只是奖金会增加而已”。他同时批评称“日本(学术研究领域)没有自由”,要求日本改善研究环境。另外,《朝日新闻》在报道去年获得物理学奖的3位科学家时,指出获奖的3名研究者的主要研究成果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半期,当时日本的科研经费以每年10%至20%的增幅迅速增长,但从2000年开始日本的科研经费投入再无明显增长,对日本科研的未来深表忧虑。在日本频频获得诺奖之时,日本各界都以此为契机进行反省,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引导,因为,在日本,自1957年开始就创办了学生科学奖,鼓励和引导青少年学生去探索研究。可是,近年来日本年青一代越来越不愿意学习理工专业。


屠呦呦获得诺奖,实现我国本土科学家零的突破,随之而来的,也有很多反思,诸如,这是将近40年前取得的成果,屠呦呦本人是“三无科学家”,没有在国内得到公认,等等。客观而言,这些反思是为了促进我国科研环境改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反思还主要停留在朋友圈刷屏,而没有进入科研管理、决策者的头脑。在我国,目前还存在一个现象,就是科学家就算对科研管理体制有所不满,但却不愿意公开表达,因为一旦公开表达,就可能“得罪人”,被边缘、被淘汰。在行政主导的项目立项、科研评价,以至于院士评审中,难以获得好的结果。屠呦呦参评院士未获成果,据称就与其实话实说的性格有关。


我国近年来在科研管理中,也在借鉴日本的做法,但更多是形式上的借鉴,比如,日本政府在2001年的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要在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这种诺奖计划,与我国倡导的科研创新举国体制可谓不谋而合。但日本的计划,与我国的计划,在运作时,有本质的不同,日本的科学技术基础计划,并不是由政府直接参与管理、评审,而是由专业机构进行。而且,获得计划资助的学者,不像我国入选计划的学者,马上就有了某种身份标签,在学术活动中享有高人一等的特权,他们需要认真开展研究,研究成果不是由行政部门评定,而是由学术同行评价。


获得诺奖,有丰厚的奖金,但学术的目的,不是追逐利益,学术的价值在于不断突破创新,而创新突破的动力,就来自于批评与质疑。我国的学术环境,目前最缺的不是学术经费,而是批评与质疑,没有“问题导向”意识。只有直面我国学术面对的真问题,给学者更多的自由空间,建立学者平等竞争的学术环境,我国的一流成果才会呈井喷之势。(文/熊丙奇)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注册高达赢取大奖!

    09年2月《贯通日本语》杂志

    《问题餐厅》聚焦女性话题 焦俊

    日本第11届声优大奖结果揭晓 演

    东野圭吾作品《拉普拉斯的魔女

    松岛菜菜子裙装造型 “美到令人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