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资讯 >> 科技 >> 正文

日本人“蝉联”诺贝尔奖后为何还焦虑不安

作者:蒋丰  来源:china.com   更新:2015-10-10 9:55:50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日本人“蝉联”诺贝尔奖后为何还焦虑不安


最近,中日两国终于遇到了一件大家都高兴的事。随着2015年度诺贝尔奖得主陆续公布,中日科学家均榜上有名,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亚洲的科研实力。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实现了中国本土科学家零的突破。而继去年3位日本科学家获诺奖 后,今年又有两位日本科学家获得诺奖。过去15年间,日本平均每年一人获得诺奖,呈现出井喷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保持着自然科学类诺奖的“蝉联”状态,且在物理、化学和医学三领域均有斩获,获奖总人数达到16人,是仅次于美国的自然科学类诺奖获得国。


可是,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日本各界人士的笑容背后,却似乎隐藏着心事。因为高标准严要求的诺奖,对科学家的成果一般要验证考察二、三十年。也就是说,现在获得的诺奖,往往是对科学家二、三十年前成果的认可。而回头看看日本的现状,科研领域正面临环境恶化、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严峻局面,日本媒体甚至发出盛世危言:“二、三十年后,日本人的身影可能消失在诺奖领奖台上,想到这就让人焦虑不安。”


从获奖者情况看,问鼎诺奖的日本科学家里,作为获奖依据的科研成果,大多是在其30岁至40岁时提出或启动的。这说明年富力强的青年时期,是科研工作者的“黄金时代”。青年科研者的储备及培养,是冲刺诺奖的先决条件。


而日本文部科学省的最新统计显示,日本各大学自然科学专业的博士招生率,正在呈现逐年快速下降趋势。1993年这一比率为15.2%,但20年后的2013年已经降至8.9%,减少近一半。日本经济低迷背景下,科研不稳定因素大量增加,是主要原因。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半期,日本的科研经费以每年10%至20%的增幅迅速增长,但从2000年开始日本的科研经费投入再无明显增长。去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就对日本的科研环境提出了强烈批评。他称“在日本,研究者变得像业务员一样”。他同时批评称“日本学术研究领域没有自由”,要求日本改善研究环境。


再远大的理想,也离不开现实。日益恶化的科研环境,让不少充满热情和才华的日本年轻人,在走向科研的路口犹豫不前。日本科研后备梯队正在丧失“队形”。


再从国际竞争看,日本正在迎来更多挑战者。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首获自然科学领域诺奖,引发了日本舆论的热议。《朝日新闻》的报道将焦点放在“中国土生土长”上,颇有代表性地反映了日本社会对中国科学快速发展的关注,其中不乏“警惕”。其实,不仅是中国,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的科研活动也在进一步活跃,这让日本必须面对更激烈的竞争。


日本学术机构统计显示,日本年均科研论文数量在7万篇左右,近10年基本原地不动。日本文部科学省则指出,作为论文重要指标的“被引用次数”,日本在各个领域的世界排名均在下滑。此外,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最新公布的“2015-2016年全球最佳大学”排行榜显示,东京大学已经丢掉“亚洲第一”的宝座,排名下滑至43位。


当然,即使面临种种问题,日本目前在科技领域仍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日本政府也希望借诺奖热潮,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但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科技水平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日本如果不能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提升国力,恐怕诺奖井喷终将成为“过去的故事”,日本也将彻底沦为二流国家。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注册高达赢取大奖!

    09年2月《贯通日本语》杂志

    《问题餐厅》聚焦女性话题 焦俊

    日本第11届声优大奖结果揭晓 演

    东野圭吾作品《拉普拉斯的魔女

    松岛菜菜子裙装造型 “美到令人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