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元店 “中国制造”为何披“洋皮” 日本品牌成噱头
一说起十元店,不少人马上就会想到店铺门口大喇叭的吆喝:“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十块钱你买不了吃亏,十块钱你也买不了上当”。传统的十元店大多开在路边,店内物品来自各大批发市场,质量良莠不齐,摆放杂乱,虽然价格便宜,但许多消费者仍是望而却步。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网络购物的井喷式发展,这样的零售店铺也越来越不景气。
近来,一家标榜“十元均一,优质生活”的连锁零售店铺在全国引发热议,据了解,本市已有近50家分店,并处于不断扩张的趋势之中。
“网上买这些小百货运费太贵,实体店里能一站购齐很方便。”不少消费者表示。但是,被大家调侃为“升级版”十元店的名创优品让消费者很纠结:明明是“中国制造”,为什么一定要披上日本品牌的“洋皮”,并“山寨”其他品牌的外包装呢?
杂货铺开到商场里
与一般的十元店走低端路线不同,名创优品的门店大多开到了大型商场、商业步行街中。店铺环境宽敞明亮,货品陈设整齐有序,大多数商品都贴着名创优品的商标,商品种类也囊括了生活百货、家居用品、护肤美容、数码配件等,价格却和普通的十元店相仿。
“在外面看让人很有逛一逛的冲动,里面的不少东西感觉性价比挺高,也比较实用。这些小东西平时想买经常找不着地方,路边摊的不敢买,网上购买又不能应急,这样的杂货铺还是很需要的。就是不知道质量怎么样,回去用一用才知道。”刚在广渠路家乐福一层的名创优品消费了一百多元的张女士说道。她买了一套十元的改锥工具、几根十元的手机数据线和一些厨房用品。
记者走访了几家名创优品的门店,店内消费者络绎不绝,甚至常常出现排队付款的现象。上班族小李透露自己每周都会逛一次,“从地铁站出来,经常顺手买点有意思的小玩意儿,反正价格不贵。”“升级版”十元店似乎已经培养了不少粉丝。店内购物者多为年轻女孩,小饰品、家居小物件等备受青睐。
不过,记者观察到,在护肤美妆的几个货架前,不少人却是拿起来看看,犹豫一会儿又重新放回,感觉有些纠结。
“十块钱的护肤品真不太敢往脸上抹,十块钱的香水比花露水还便宜,靠谱吗?”两个同行的女孩一边逛一边聊着天。“听说是日本品牌,不过这香水包装很眼熟,跟雅顿绿茶太像了。”
“日本品牌”成噱头
记者在店内看到,大多数商品标签上都写着品牌商为“株式会社名创优品产业”,地址也在日本,由广东一家公司代理,乍一看似乎是原装的日本货。店铺模式也与日本著名的“100日元店”大创(DAISO)类似,店面设计简洁明快,拥有大量产品并且性价比较高。
有消费者称,在店内商品上看到“日本公司监制”以及大段的日文说明,上面贴着中文标签。“很多进口商品的标签都长这样,因此也没有特别注意下面的产地信息。”实际上,店内大部分商品标签上都写着“Made in China”,产地为广州等地。
名创优品号称“日本品牌,全球连锁”。在官网的介绍中,也明确写着“2013年由赛曼基金携手中国广州财团引进,开始进驻中国。”但记者进一步调查就发现,日本商标比中国的注册晚了半年多。也就是说,中国商标是2013年9月注册,日本的则在2014年4月。既然中国商标注册在先,那又何谈是从外国引进的呢?
目前,名创优品在日本只有4家店铺,在日本众多的“100日元店”、“200日元店”中并不出彩,而在中国店铺已达到数百家,再加上企业9成左右商品均为“中国制造”,实质上是一种“国货贴洋牌”的做法。有消费者抱怨,“所谓日本品牌、日本品质更多是一种噱头,你要认真就输了。”
“国货贴洋牌”不止一家
“伪文化,真生意。现在服装家居都喜欢来个意大利标签、日本标签、法国标签,包装成格调很高、很有文化内涵的样子,其实也不过了了。”一位网友留言说。
其实,早在2011年,就有不少品牌因涉嫌“贴洋牌”而遭到质疑。以味千拉面为例,据了解,当时的味千中国官方网站上介绍称,“味千拉面”店始创于1968年,发源地是日本九州岛的熊本。不少消费者看到店名以及托盘菜单上的日文也一直以为这是一家日本拉面店。后来有媒体调查发现,味千其实是中国最大的快速休闲餐厅连锁经营商之一。
“如果质量过关、物美价廉,到底是进口牌子还是国产牌子我倒不怎么在乎。”张女士说。“不过,既然是中国制造,我倒觉得踏踏实实做一个响当当的国产品牌更好,何必非傍个洋牌呢?退一步说,如果东西不好,营销再花哨也没有用。”
对此,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认为,中国的自主品牌发展目前还比较薄弱。“很多企业底气不足,一说到品牌就发虚”,因此常常通过“模仿”、“克隆”来迅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希望等待时机成熟再慢慢发展自己的特色。
洪涛表示,在有效的监管下,对于传统行业里的新生业态可以给予一定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