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麦可思研究”(MyCos_Research)
日本大学生一般在三年级后期(日本的学期制:4月至8月为前期,10月至次年2月为后期)就开始找工作。从开始求职到拿到“内定”(可以理解为一份预约的合同,最早的“内定”可能在大四刚开学时拿到),日本大学生平均要参加10家以上公司的笔试、面试。据调查,有20%的学生要经历30家以上公司的笔试、面试。也就是说,到求职成功之前,他们一直拿到的都是“不被录用”的结果,求职不仅是花时间、体力的活儿,还是考验心理承受能力的活儿。有些人在这种连续的挫败中丧失自信,甚至干脆放弃找工作。
“新毕业生”身份很宝贵
日本的新员工进入公司的时间是全国统一的——每年4月1日,这一天也是日本学生开学的日子(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如此)。在绚烂的樱花中,万象更新,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参加企业的“入社仪式”,迎接作为“社会人”的全新开始,也有一些求职没有成功的,黯然地留级,或者作为“就职浪人”继续艰辛地找工作之旅。
有意思的是,这些到毕业为止都没有拿到“内定”的学生大多不会选择毕业,会故意少修几个学分或者以不提交论文的办法来延迟毕业,以便来年继续找工作。为啥要这么做呢?因为日本企业一般会倾向于招应届毕业生(日本称作“新毕业生”),并将此明文写在招聘广告上,已经毕业的学生是没有资格应聘的。虽然日本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把毕业3年内还没找到正式工作的大学生也算在“新毕业生”内,但是成效不大。
招“新毕业生”源于日本的“终身雇用制”和“论资排辈”的企业传统。在日本经济特别好的时候,企业进行的是OJT(在职培训),即招入如白纸一样的应届毕业生,给他们配备相应的前辈指导,为他们灌输企业文化,进行工作技能的培训。随着日本经济结构的变革和全球化的冲击,“终身雇用制”在上世纪80年代慢慢消失,企业也没有那么大财力和精力去照顾到员工的家庭。同时,“跳槽”也渐渐被日本社会所接受。但是招聘应届毕业生的传统依然有很大影响。
经济的不景气使得日本企业没有余力去做太多在职培训,而是期待大学将人才培养成“成品”,可以直接拿来用。这就对大学教育提高了要求,促使了一些大学课程的改革。同时,对于就业指导工作来讲,大学不是将它作为“就业中心”一个部门的事,而是更加有意识地将它与正式课程的改革结合,与课外活动结合。
就业指导贯穿大学四年
日本高等教育研究者金子元久曾将日本的大学就业指导工作分为三种类型:
1、放任型,主要在国立、公立大学的人文社科类和教育系。
2、业界型,以指导老师或者研究室为单位向相关企业推荐学生(理工科专业与企业的开发制造关系较紧密)。
3、营业型,主要指私立大学,对学生们进行周到细致的就业指导工作,不是被动地等待企业来招人,而是自己去开拓和“游说”企业。
从内容上讲,日本大学的就业指导可以简单地分为常规性活动、就业指导讲座以及个人化指导等。常规性活动主要指信息传递,即及时将企业招聘信息以网络、邮件或者海报的形式传达给学生。就业指导讲座会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剖析,以便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业种;进行行业研究和企业研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要从事的职业的内容;笔试对策,求职信及简历制作指导,面试指导(包括礼节、面试问题对策等)。以我所在的京都大学为例,从10月开始就会召开就业指导讲座,主题包括:模拟笔试,自我发现讲座,毕业生就职经验谈,“面试中的小组讨论”对策讲座,“和面试官面对面”。个人化指导包括各种个性化的求职问题咨询、模拟面试等。
这些活动一般由各个大学的就业中心或者同类职能部门来组织进行。2011年,“就业指导”被写入了“日本大学设置基准”,这意味着,它从各个大学自发式的帮助活动,变为了大学教育必须有的组成部分,同时意味着从以就业部门为中心变成与大学所有教职员工密切相关的工作,大学教师在进行各自的课程教学的时候,需要有意识地提升学生就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一些大学把就业指导和大学课程改革融合到了一起。比如日本关西地区有名的私立大学——同志社大学就有针对一、二年级学生的“职业形成支援科目”“职业发现讨论课”,“为期一天的实习”,还有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职业形成与实习” 课程,这些都属于正式的通识课程,是给学分的。另一私立大学立命馆大学的课程里也有职业形成的科目。据统计,日本有一半以上的学校都开有职业规划的相关课程,这些都属于正式的教学环节的一部分。
关西私立大学中排名靠前的关西大学曾以名为K-CEP的职业教育项目获得了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资助金。它的特色在于将上述的职业中心所组织的课外活动与正式的通识课程相结合,在入学前、在校时以及毕业后的三个时间阶段进行。“在校时”的工作共分5步。
第1步:职业意识的启蒙。新生入学后,在各个专业开展的新生教育中,学校就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将来想从事怎样的职业”和“想以怎样的方式生活”。同时,给所有新生配发《职业规划手册》,内容涉及职业规划的必要性以及步骤,还有学校可以提供的服务信息。另外,就业中心会牵头进行一些职业相关的讨论会,比如自我分析、交流能力的培养等。这些都是以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
第2步:职业规划科目,属于正式课程。职业规划科目的3 门课,从大一的秋季开始到大二秋季依次展开。科目1以“工作这件事”为主题,包括启发学生对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思考,引导他们了解社会等。科目2以“工作的世界”为主题,包括了解职业,了解行业及了解企业。科目3 以“我的工作” 为主题,引导学生了解自己,表达自己和思考自己的将来。
第3步:实习。主要以大三学生为对象,目的在于了解行业,了解企业,认识到学生与“社会人”的不同。
第4步:实习结束后的报告。分两种形式进行,一种是参与实习的学生与接收实习的企业的报告,以及学生与学校教师的讨论,以此确认和反思实习成果。另一种是使用工作表,通过把实习成果量化这一过程,明确自己的未来职业选择,这是在专业的职业规划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第5步:求职活动的开始。从大三学年的4月开始,学校提供求职辅导、求职模拟考试、求职活动对策讲座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