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微信公众号 人民币交易与研究(ID:Trading_CNY)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面临经济长期低迷、金融市场动荡、不良债权问题加剧的局面。日本央行先后五任行长三重野康、松下康雄、速水优、福井俊彦和白川方明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刺激经济复苏、走出通缩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主要包括 1999 年之前的低利率政策以及 1999 年之后的零利率政策和量化宽松政策。其中 1999 年之后采取的措施可以称之为超宽松货币政策,按其政策操作具体实践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六个时期。
(一)零利率政策时期(1999 年 2 月至 2001 年 3 月)
1999 年 2 月起,为应付经济停滞和严重的不良债权问题, 日本央行将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调至 0.15%, 同年3月3 日再次调至 0.03%。这意味着在扣除货币经纪商佣金后,利率实际已降为零,即日本央行开始实行零利率政策。
(二)零利率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并行时期(2001 年 3 月至 2006 年 3 月)
2001 年日本经济增长势头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明显恶化。日本央行于当年 3月 19 日决定采取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是通过维持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较高的经常账户余额(CAB)水平来维持流动性的大量供应。二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由传统的购买短期国债转变为购买长期国债、甚至一度购买银行股权,以增加基础货币,期待通过货币乘数效应放大货币供应量。三是承诺在核心 CPI 指数环比大于零之前,将一直实行数量宽松货币政策。
(三)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零利率政策的暂时退出(2006 年 3 月至 2008 年12 月)
2005 年,日本宏观经济基本面向好,全年有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长超过 5%,快于美国、欧盟同期的增长步伐,核心 CPI 也从 11 月起呈微弱的正增长。2006年 3 月 9 日,日本央行宣布终止实行了五年之久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逐渐回笼金融系统中的超额资金,将准备金活期账户余额从目前的 30-35 万亿日元减少到法定的 6 万亿日元左右。2006 年 7 月 16 日又宣布结束零利率政策,将基准利率提高至 0.25%。
(四)零利率与量化宽松政策的回归(2008 年 12 月至 2010 年 10 月)
2008年日本经济未能延续 2005年以来的增长惯性,出现 1.6%的负增长;2009年第一季度的增长率为-4.0%,同时国内 CPI 持续走低。日本央行于 12 月 29 日降息至 0.1%。2009 年 12 月 1 日,日本央行又决定将以 0.1%的固定利率提供总数达 10 万亿日元的 3 个月期贷款。2010 年 10 月 5 日,日本央行将鼓励无担保的隔夜拆借利率保持在 0.1%以下,日本重新推行零利率政策。
(五)量化宽松政策持续加码时期(2010 年 10 月至 2013 年 1 月)
2010 年第四季度起,日本经济再度萎缩,而 2011 年“3·11”大地震及其
核泄漏事故更使其遭受重创,此后虽有灾后重建效应的拉动,但欧债危机持续演化、全球经济放缓、中日关系急剧恶化等负面冲击接踵而至,日本经济复苏艰难。
在此背景下,日本央行于 2010 年 10 月 28 日创立总额为 35 万亿日元的基金,用于购入各类资产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此后,日本央行先后 8 次扩大量化宽松规模共计 66 万亿日元,截至 2012 年末,量化宽松总规模高达 101 万亿日元。
(六)无限期、开放式超宽松政策时期(2013 年 1 月起)
在安倍晋三 2012 年末正式就任日本首相后,日本央行迫于其强大压力,于2013 年 1 月 22 日宣布引入新的通胀目标和开放式资产购买计划。具体措施:
一是引入“价格稳定目标”。日本央行将通胀目标设定为 2%。
二是引入“开放式资产购买措施”。即从 2014 年 1 月开始,不设置具体终止期限,每个月的资产购买量约在 13 万亿日元,其中约有 2 万亿日元用于购买日本政府债券(JGBs),约有 10 万亿日元用于购买短期国库券。坚决支持安倍主张的黑田东彦就任日本央行行长的首次货币政策会议上宣布以“2”为关键词的超预期宽松政策,即于 2013年 4 月提前实行“开放式资产购买措施”,把央行债券购买规模和货币基础扩大至现有水平的“两倍”,在“两年”时间内,实现“2%”的通货膨胀目标。
版权保护声明:腾讯财经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bigson(微信)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