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的3月11日14点46分(日本东京时间),日本宫城县近海发生了日本历史上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也就是后来被日本气象厅命名为“東北地方太平洋(601099,股吧)沖地震”的“東日本大震災”。坚固的建筑抵御住了地震波的侵袭,却阻挡不住随后而来的高达30米的海啸,日本全国因海啸死亡1.8万人,成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地震灾害。
看日本人如何用手机防灾
虽然中国也饱受地震灾害的袭击,但与日本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据统计,全球有数据记载的里氏6级和以上的地震中,发生在日本的就占了20%,日本几乎每天都会发生4级左右的地震且不止一次。对于生活在这座“不安定列岛”上的1.3亿人而言,如何对抗这只“藏在列岛下的鲶鱼”就显得异常重要。
上世纪中后期,日本曾经试图展开地震预测工作但收效甚微,1995年1月发生的阪神地震更是彻底摧毁了地震工作者的信心。随后,日本逐渐将地震防灾的中心由预测转移到预警上,并在2007年开发了能够在地震发生后数秒内发布预警信息的“緊急地震速報”系统。
2007年启用的“緊急地震速報”使用了日本传统文化中象征地震的鲶鱼(图片来自日本气象厅)
而随着最近几年智能手机的大规模普及,依托智能手机延迟低、可实时推送、便携等特性,日本一些机构团体开发出适合移动平台的地震预警APP,帮助民众第一时间躲避震害。而日本的几大主流通讯运营商(NTTDocomo、au、Softbank)也开发出地震即时预警服务。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地震预警服务工作的原理和类型。
我们知道,地震波主要分为两种:纵波(P波)和横波(S波),P波在岩层中的传播速度约为5.5-7千米/秒,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方向的震动;S波在岩层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2-4千米/秒,虽然速度慢于P波,但由于它的波形为剪切式,能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的震动,因此它对建筑的损害要远远大于P波。
“緊急地震速報”系统工作原理(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而日本开发的地震预警技术正是利用两种地震波传输速度的时间差。在需要进行预警的地区事先布置地震测量仪,一旦地震发生,地震仪检测到P波到达,就在数秒钟内分析震源位置、初步的震级和发震时间,并迅速将信息回传至预警中心。预警中心收到信息后会以秒速下发至专用的接收设备(手机、PC或者专用接收器),从而赶在破坏力巨大的S波到达前,为用户提供几秒到几十秒不等的预警时间,以方便其进行紧急避难措施。
在日本,日本气象厅拥有紧急地震速报的发布权。当地震发生,一旦判定地震最大震度达到5弱(相当于中国地震烈度的6-7度,中强震),气象厅及气象厅授权的机构便会向民众推送地震预警(安装相应的APP后),提醒民众立即采取避难措施。地震预警信息的内容包括:地震发生时刻、震源地和预计震度4以上的地区。
日本气象厅等机构向终端用户推送的地震及海啸预警
而对于对地震预警有更高要求的用户,日本气象厅还提供专门的高级地震预警服务。除了上面提到的三项推送外,通过手机GPS地理定位或预先设定的地理位置,地震预警信息还将告知地震波还有多久抵达。根据测站信息的修正,震级、震源等信息也将随之修正并实时推送用户,为民众提供更加准确的地震预警服务。
另一方面,日本三大移动运营商NTTDocomo于2007年、au于2008年、Softbank于2010年开始提供地震预警服务。其中NTTDocomo除提供紧急地震速报服务外,还提供地震防灾演习用APP下载(AppStore、Play商店)。用户在设定演习日期后,届时手机会如同真实地震发生时一样发出警报音,提醒用户采取必要的避难行为。
NTTDocomo地震防灾演习APP
NTTDocomo“区域推送”紧急速报服务
另外,NTTDocomo推出的名为“区域推送”的紧急速报服务不仅可以对地震信息进行推送,海啸、滑坡泥石流、台风等气象灾害信息及避难指示也能够第一时间下发到民众的手机上,从而指导民众有效防灾。
利用智能手机高效、便携的优势,日本在地震防灾工作中借助手机,搭建了一张覆盖日本全境及国民的防灾通讯体系。虽然地震照常在日本频繁发生,但在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等方面,这张保护安全的“大网”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