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日本岩手县3月10日电 通讯:5年了,我还住在防震的临时板房里
新华社记者沈红辉 刘天
“5年了,没想到我还住在这里。灾后重建太慢了……”
在日本岩手县大船渡市一处低矮的临时板房内,今野欣也一脸愁容地向新华社记者诉苦。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地震、海啸和核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岩手县是其中的重灾区。
今野今年已71岁高龄。无情的海啸冲毁了他的家园。当年7月,他和妻子、儿子入住政府搭建的临时板房。这一住,就是近5年。
约20平方米的临时板房内,设施简陋。经过4年多时间,设计使用寿命为两年的板房已严重老化,墙壁也已发霉。“够小吧,我们一家三口平常就挤在这儿。”看到记者一行进屋后几乎转不开身,今野苦笑着说。
今野很早便想重建新家,但由于他位于海边低地的宅地在震后被政府定性为“危险居住区”,他无法原地重建。日本政府告诉今野,将在高地整修新住宅用地,和他原来的宅地进行置换。
然而,接下来却是异常漫长的等待。“我本以为最多等3年,但没想到政府造地这么慢,承诺交付新地的时间一再延迟。没地就没法建新家,也没法开始新生活。”对于一再“失约”的政府,今野按捺不住愤怒。
为解决灾民住房问题,日本政府还集中修建了名为“灾害公营住宅”的公租房,但今野无意入住。他说,公租房的房租对灾民而言并不实惠,也不是想住就能一直住下去,说不定几年后就要再次搬家。
在灾区,像今野这样的灾民并非少数。统计显示,由于“暂时失地”和公租房建设迟滞,截至今年1月,受灾的岩手县、宫城县和福岛县仍有约5.9万名灾民居住在临时板房,相当于每两名失去家园的灾民中,就有一人仍未获得永久性安置。
住房问题是整体灾后重建缓慢的一个缩影。在大船渡海啸冲毁的地区,记者看到,政府集中规划的新城区仍是大片空地,尚未全面动工。记者获得的大船渡市重建规划显示,多个重建项目仍处在前期设计或预算申请阶段,部分道路、港口、防波堤等基础设施项目最快也要到3年后才能竣工。
日本《读卖新闻》日前对福岛、宫城和岩手三县500名灾民实施的一项民调显示,75%的灾民表示“重建进度滞后于当初预期”。在宫城和岩手两个海啸灾区,近三分之一受访灾民表示,重建进度较当初预期滞后“2至3年”。《读卖新闻》实施的另一项全国民调显示,48%的日本民众认为“整体灾后重建停滞不前”。
灾后重建缘何缓慢?岩手县另一灾区陆前高田市长户羽太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日本政府作风僵化,对灾区了解不深入,导致政策和灾区实况脱节。有专家指出,由于重建涉及土地置换等复杂的产权关系,对于部分重建方案,政府和灾民想法冲突,导致计划反复修改,无法动工。另外,由于灾区建筑工人不足,建材价格飞涨,因招标流拍延迟开工的建设项目也不少见。
灾后重建仍然任重而道远,但灾区似乎正在被日本社会遗忘。大船渡市政府工作人员对记者说,灾后前两年,有不少名人来临时板房探视灾民,来自全国的赈灾旅游团也络绎不绝,不过5年后,“前来慰问的越来越少”。日本媒体的最新民调显示,41%的日本民众承认自己对灾区的关注度较一年前降低。
不过,灾民的生活还要继续下去。今年8月,今野将分到一块新宅地,但由于当地木匠等供不应求,他眼下担心拿到地后无法顺利找到包工队建房。
建成新家后,今野还将面临沉重的经济压力。他说,原来被海啸冲毁的房子贷款还没还清,建新家时得和儿子联名再办一笔房贷,“以后得新旧两笔贷款一起还”。这种问题在日本被称作“双重贷款”,灾民和媒体一直呼吁日本政府提供减免等援助措施,但政府却“无动于衷”。
地震前,今野经营着一家米店,这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不过5年后,老顾客基本都已流失。对于今后的生计,“只能靠微薄的养老金和妻子不固定的收入维持生活,慢慢还贷。”
在今野的临时板房门口,摆放着几盆绿植。经过漫长的严冬摧残,枝叶凋零,毫无生机。“只愿春天能早些到来。”送记者出门后,今野父子看了看门口的绿植,转身回了板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