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week工控网讯:五十年前,笔者刚刚上小学的时候,听姥姥说起“东洋货”,觉得很有些看不起的语意在里面。姥姥属于平民阶层,在二战前买东洋货的机会较多。在姥姥的生活经验里,日本生产的东洋货,别说和家里买不起的西洋货比,就是和北京、上海的手工艺人做出的东西比,也算不上物美价廉。
这和我们今天提的“日本制造”有着很大的不同。与战前及战后一段时间的日本产品口碑低下不一样的是,如今的日本制造以其高质量、设计的人性化、价格的经济性而著名。日本产品并没有像法国、意大利甚至美国那样,在某种手袋、手表、手机上推出超乎寻常的豪华昂贵产品,而是更多体现在能够大量生产、供普通平民使用的产品上。
从质次价高的“东洋货”,到物美价廉、人性设计的“日本制造”,今天的日本产品已经完全告别了过去,进入到了一个具有平均化质量特点、价格档次居中的生产阶段。
纸板战机与破碎娃娃
二战时,日本的“零”式战斗机曾经出尽风头。在庆应大学的历史课上,笔者听到老师讲当时真实的情况:在金属极度缺乏、燃料不足的时代,零战中的很多材料使用的是木材、木板。这样做节省了金属资源,也让飞机飞起来更加轻便,但唯一不利的是,这样的战机在被攻击时,同一个程度的火力,盟军战机可以驾驶回基地,日本则是机毁人亡。
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当突然出现大量需求时,不管是民需还是军工,只能出大量“东洋货”。二战前日本是这样,二战后东京街头的产品,质量价格也摆在那里。
日本战败,不仅是军国主义侵略的失败,更是工业生产能力差、总量不够、赶不上军事疯狂需求的一个结果。
战争失败后,民需在这方面的弱点也体现出来了。三十多年前,笔者上大学时,教日语的李老师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从日本回来的华侨。他从日本带回了一些礼品,“把一个玩具娃娃带到北京,从箱子里拿出来一看,身首已经分离,根本无法送人。”李老师这样回忆当年的日本产品。
国外技术“一家引进、全国受益”
日本在恢复经济后,开始从美国大量引进技术,“同一项技术,在日本国内很快就能够得到普及,这样既不需要反复重新引进同一项技术,也为引进新技术打下了基础。”庆应大学经济学教授井村喜代子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上世纪五十年代,和西方及东方的中国比,东洋货往往使用寿命短、马上就会失去功能,日本企业对此也心知肚明。从六十年代开始,日本大量引进了国外的生产管理技术、产品技术。
由于日本企业主要集中在东京、名古屋、大阪及福冈几个工业积聚地,一项技术进入日本后,很快就在本地区普及起来,接着用不了太多时间便普及到了整个日本。能做到这一点,也因为日本是战败国,国家及企业没有足够的外汇引进国外技术,每次引进需要国家的批准,而且要“一家引进、全国受益”。
上一页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