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经济理论其实不真的管用,与理论相反的例证层出不穷,能够得到实际数据验证的理论少之又少。在总体经济学中,所选择的模型通常是在「很糟」及「比较不糟」之间。
多数总体经济理论只要拿到日本,都很容易进行检验。日本有好几个不寻常的特性,包括人口萎缩、劳动市场无效率、经济与其他国家不同调,及愿意实施激烈经济实验的政府。拿一些能解释美国经济的理论来检验日本经济,常会发现这些理论统统失败。
例如「可贷基金理论」指出,政府借入鉅额资金时,会推升利率。这很合逻辑,因为利率就是借钱的价格,而信用需求增加时就应推升价格(利率)。
但日本政府的赤字及借入金额从1990年开始暴增以来,利率却一直偏低,且不升反降。
再看新凯因斯学派的「菲力普曲线」。这项理论说明通膨与产出缺口之间的关係-当大家都有工作时,假定企业争取劳工,将使工资及物价上升,从而拉高通膨。但安倍内阁从2012年主政以来,日本的劳动参与率已升抵空前高点;妇女大量进入职场,失业率剧降到3%。但通膨率一度上升后,又再度回降。就业市场紧俏并未使物价上升,使新凯因斯学派的理论无法解释日本为何通膨偏低。
傅利曼教授的「货币需求理论」也在日本大出问题。依据这项理论,货币供给增加将会推升通膨,但日本的M2货币供给一直稳定增加,通膨却拉不起来,这是因为民众花钱的速度减缓。
以上都是主流的经济理论。但一些「异端」理论又如何?例如「凡登定律」的基本构想是充分就业将使生产力成长率提高,还得到历史资料的支持。但日本2014年初以来,几乎所有人都有工作,生产力反而下降。
桑默斯教授的「持续停滞」理论又如何?这个理论的基础是需求长期不足,却很难摆平日本超高且不断上升的就业率。新费雪主义似乎较能解释日本的情况,即低利率如果持续够久,会使通膨不升反降。日本近年的经验符合此种说法。
日本提供明确而客观的教训,证明总体经济理论很难、很难得到正确的结果。但若总体经济学家始终将日本视为一项特例,那我们也很难相信经济理论能预测西方经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