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明铭 复旦大学历史系
日本研究方向博士,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博士后
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不仅夺取了近1.9万名民众生命,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在这场悲剧中,强震和海啸引发了福岛第一核电站严重的泄露事故,不少日本媒体将之与30年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相提并论。
此次事件的影响在日本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在民众当中兴起了空前的无核化运动。支持此项运动的人们指出,此次福岛核电事故,说明日本构建核电设施的地质条件非常恶劣,政府应该对现有的核发展政策和核设施重新进行考虑。
尽管日本国内对于核电政策要求彻底反思的呼声越来越高,但5年来日本政府对于这件事的态度却显得较为暧昧,在“311”大地震纪念日之前,安倍晋三首相虽然表示将降低日本对于核电的依赖度,但事实上,自福岛核电站事故以后,日本分布全国的50多座民用核反应堆全部停运,但从去年11月份开始后,位于九州地区的川内核电站率先重启,其他核电站也在陆续申请重启。
日本政府坚称“核能不可或缺”,并言之凿凿地表示,福岛事件之后,日本核电的安全系数已经得到了明显提升。尽管日本政府以及一部分相关领域专家确信,经过这5年来的努力,日本核电设施的安全系数已经大大提升。但民众仍存疑虑,民意调查显示,迄今只有三成受访者赞成重启核电,反对者则据半数以上。3.11纪念日前夕,位于大分县高浜核电站又传出机组问题,不得不紧急停机维修,无疑加重了人们的担忧。
从国计民生角度出发,自然能源匮乏的日本,为了提高能源自给率,发展核电事业本无可厚非。但在福岛核泄露事件处理进程缓慢、核电设施存在安全隐患的背景下,让重启工作匆匆上马,似乎不妥。
在作者看来,日本政府在“反核”运动中所表现出的为难性,不光是经济账,政治因素也不能忽视。
事实上,“反核”运动在日本并非是“福岛事件”以后出现的流行产物,其在日本也有着较长的历史传统。日本是目前地球上唯一遭受
核武器攻击灾害的国家,自战后起,民众就对于涉核事物有着较大的警惕性,绝不愿意再次受灾。
1960年代围绕美军涉核舰艇爆发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就是这股力量的首次充分展示。1961年池田勇人访美时,
美国根据《日本安保条约》向日方提出在日港口停泊核潜艇,迫使池田内阁于1963年接受美军舰艇进驻。消息传出,举国哗然,当时的日本民众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核和平运动。同年9月1日,20多万日本民众聚集在横须贺、佐世保等军港,阻止美军核潜艇靠岸。
进入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随着美国武装干涉越南的程度不断加深,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驻日美军基地的跳板作用,将日本港口完全变成美军核潜艇和核动力航空母舰的补给站,1965年5到6月,十多万日本民众聚集横须贺先后举行了8次抗议活动,该市20多万民众中就有半数以上反对美军涉核舰船的闯入。1968年,美国核动力航母“企业号“公然闯入佐世保,被民众视为公然的挑衅行为,1月17号,包括东京、京都、大阪等17个日本主要城市都先后举行了抗议“企业号”入港的反核游行。
进一步讲,这些“反核”运动发展到最后,都将斗争的矛头指向了问题的始作俑者——美国。美军基地长年被示威者所包围。在反对“企业号”入港的斗争中,80多名学生冲破重重防护,进入佐世保港美军基地竖起红旗,令世人惊叹。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强有力地限制了美军在日本的行动力。涉核舰船经常被迫缩短或取消停泊计划。如“企业号”在举国抗议下,仅停留2晚即悄然离去。安倍晋三的叔祖父,时任日本首相的佐藤荣作,不得不通过官房长官木村俊夫向外界表示,今后美国涉核舰艇如再开进日本港口,必须慎重地考虑日本人民的感情。
不难发现,“反核”运动很容易令日本政府联想起一些过去不怎么美好的回忆。尤其是在今日,随着美国对于亚太地区的干涉力度不断加大,日美同盟体系的合作不断加深。对于这种“有前科”的社会运动,日本政府自然会小心应对。如果真要兑现承诺,对日本的核设施采取严厉的审查措施,只会进一步壮大废核运动的声势,斗争的矛头很难说会不会有一天会指向日本同盟体系。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2009年,佐藤荣作与尼克松所签订的“冲绳核密约”被证实,引发岛内舆论轰动,间接推动了当时的民主党政权提出搬迁美军基地的要求。上月20日,日本共同社又刊发了一组1960年代冲绳美军基地内配备有核武器的照片和资料,又招致社会上对于美国方面的批评。因此,“反核”运动所拥有的“反美”基因,使日本政府对于这股力量心存顾忌,处处作对,对于其诉求自然倍加小心,不敢轻易应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