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
日本是全球第一个提出“量化宽松”的国家,这一说法可以追溯到1999年。现在,日本央行为提振经济和通胀而引入的负利率政策,正遭受越来越多分析人士的批评。
据海外媒体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首席经济学家Olivier Blanchard表示,如果的确有必要通过加码宽松刺激经济,央行应该专注于量化宽松(QE)政策,而非降息。负利率以“相当复杂”的方式干扰着银行业务,尽管现在对负利率的影响难下定论,但的确存在副作用。野村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甚至表示,负利率代表着决策者“理智的破产”。
汇丰在一份报告中表示,负利率暗含着一种绝望:央行已经别无选择。从日本的例子来看,实行负利率却没有伴随着每月资产购买的扩张,这表明了日本央行无法进一步扩大量化宽松规模,市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从2001年开始,日本央行就多次扩大宽松规模。2013年4月,日本央行提前实行开放式QE,力推既有量化又有质化的货币宽松,2014年10月日本央行意外扩大QE规模至80万亿日元。即便资产负债表快速膨胀,日本债市完全被扭曲,日本依然没有实现2%的通胀目标,为此今年1月底日本进入了负利率时代。
“日本给全世界带来了一个坏消息。”彭博援引瑞信日本首席经济学家、前日本央行官员白川浩道表示,大量的货币宽松并不是在每个国家都能起作用的,任何进一步的刺激之举都可能招来其他央行的批评。日本央行的案例也是一个警告:已经意识到货币政策局限性的行长们如今面临新的风险,增加额外的刺激可能带来糟糕的结果并挫伤投资者信心。
有分析人士还表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但是日本与欧洲的经验告诉我们,货币泛滥却并不一定导致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