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资讯 >> 经济 >> 正文

剖析日本消费电子企业集体衰亡的根源

作者:佚名  来源:夸克显示   更新:2016-4-13 12:41:59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曾几何时,日本品牌消费电子产品风靡全球,松下、索尼、夏普、东芝等一批如雷贯耳的名字,贯穿了两三代人的记忆。索尼Walkman/游戏机/耳机/手机电视、松下洗衣机/电视/电池、夏普彩电等,都是购买者争相炫耀的电子消费产品。但到现在,日本品牌消费电子却在我们眼前消失了,各大卖场越来越难觅踪影,就连无所不包的电商平台上,其销售量也低迷不振。


这个世界是一个快速变迁的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迁。撇开日本消费电子名企自身不思进取、内部争斗严重、反应迟滞的表象不讲,我们将从产业转型机遇、日本社会和企业文化、日本经济发展三个方面来剖析日本消费电子名企的集体衰亡的根源。


一、错失产业转型机遇


二战后,日本和德国抓住了全球产业转移机遇,迅速崛起为全球经济强国。这时,松下、索尼、夏普、东芝等一大批日本名企在这一时期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全球知名的品牌厂商。


从上世纪末到今天,欧美国家和中国都经历了一场炫目的信息革命,这场革命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年轻人众多的美国、中国和印度成为这场革命的执牛耳者。聪明的日本人却落败下来,错过一次机遇。


日本制造业崛起源自于他们对完美尽乎偏执的追求,假如世界就此沿着技术路径直线前行,假如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追求是无限的,那么日本制造企业仍将有机会称雄世界。然而,世界快速发展,10年一个发展浪潮,10年一次产业革新,日本曾经的制造业巨头不约而同地错失了一次次转型机遇,由峰顶跌至尘埃。


日本半导体行业资深从业者,现日本精密加工研究所所长、半导体产业和电力机械产业顾问汤之上隆在《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中,以自己IT从业经历为引,讲述了日本半导体产业从峰顶一步步滑向谷底的过程,而后逐步拓展至家电领域,及至整个日本制造业。综合书中所述,日本制造企业的衰落受制于内外双重因素的影响。外因包括日元的加速升值、世界经济走势的下行,以及市场风向的变化。但同时作者也清醒地指出,外因永远不是决定因素,它们是企业为自己失利寻找的借口,起决定作用的始终是内因:


日本本土互联网至今没有产生一个世界级大公司,发展甚至不如韩国。


二、没有“接盘”的消费市场


曾经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日本和德国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在战后迅速崛起为两个经济强国,但在和美国同时签订了“广场协议”后,日本经济失去了“二十年”,而德国经济却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为什么呢?


从深层挖掘来看,日德作为当时的制造强国,需要把制造出来的产品卖到消费市场,换到资金再进一步扩大生产,这是唯一的路径。我们抛开政治和政策不谈,仅仅从当时全球存在的消费市来场分析,除了美国消费市场,就剩下欧洲消费市场了,那时的中国大陆刚处于改革开放前后,没有消费能力。在日德和美国签订了“广场协议”后,美国市场对他们来说,已经失去了争夺能力,但日德庞大的产能总要消化,但日德两国的情况这时出现了命运的不同走向,拥有雄厚实力的欧洲消费市场被德国的产能霸占,成为德国产能的“接盘者”;而和德国产能比较的日本就比较悲催了,日本本土狭小,人口不多,消费很快饱和,放眼周边国家,能够有能力“接盘”日本制造产能的有消费市场并没有,那时中国大陆也没有像现在这样那么多的外汇,所以日本制造业开始从顶峰开始一路下滑。


相比之前,后发展起来的韩国较为聪明,从各个方面韩国的情况与日本类似,它汲取了日本的教训,在中国消费市场起来后,很快融入了中国大陆市场,把自身的制造实力对接中国大陆的消费市场,经济一直稳定发展。


而日本企业由于种种原因,融入中国消费市场始终不强,特别是近年来,很多电子消费企业逐渐萎缩或者撤离中国大陆市场,回归本土。


三、日本企业自身痼疾累累


1、 日企的技术偏执狂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将创新定义为“发明和市场的新结合”,在经济领域能够与市场相结合的创新,才是有效创新,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那只能属于科学家实验室里的游戏。


日本制造企业对技术有着偏执的追求,为了让产品提高1%的性能,不惜投入30%的成本,导致日本制造在价格上失去了国际竞争力。技术过盛导致产品性价比降低,市场售价往往高出其他企业同类产品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2、坐吃山空,攫取专利利润


在电子消费产品日益走低趋势下,日本消费电子品牌当下似乎更喜欢靠专利攫取利润。有的是依赖专利授权创收,有的甚至是直接出售专利弥补公司运营的亏损。索尼就是依靠不断的专利授权,来创造收入。而在去年,联想正式购买NEC在全球多个国家申请的逾3800项专利组合,涵盖大量3G/LTE移动技术和标准。夏普提供液晶专利和技术,向中国京东方、印度企业Sterlite Technologies提供用于电视的大型液晶屏的生产技术。可见,产品利润的走低,让日本消费电子品牌对专利的依赖性更强,后者也成为前者手中的赚钱“法宝”。


3、循规蹈矩,决策缓慢


日本大企业重视业绩指标管理,工作循规蹈矩,办事走制度流程,决策非常缓慢。如2012年8月,郭台铭和夏普协商入股事宜,在日本大阪府的夏普堺市工厂特别接待室里,郭台铭无法忍受夏普的决策缓慢,怒吼:“你们日本人,为什么要花这么长的时间来决定一件事?你们是不是真的打算重建公司?”面对郭台铭的斥责,夏普公司总裁奥田隆司及其他高管就像被老师训斥的小学生一样低着头,“我最后再说一遍!接不接受我们的要求,你们最好赶快考虑清楚!”随后,郭台铭立即搭乘私人飞机离开了日本。从这一事例,可以看出日本大企业决策迟缓,这对把握瞬息万变的市场脉络非常不利,也是日企逐渐和市场脱节的原因之一。


4、营销意识淡薄,整合艰难


日本大企业营销意识淡薄导致失场失利。日本企业重技术而轻市场,以技术决定市场,导致产品和市场严重脱节。缺乏合作意识导致企业难破发展瓶颈,日本有着浓厚的匠人文化,强悍的研发人员可以在技术领域攻无不克,这既养成了日本企业的技术自信也导致了他们的盲目自大,以致缺乏合作意识。


立石泰则所著的《死于技术:索尼衰亡》一书中就提到,技术是索尼成名立万的根本。但最后,索尼的衰亡也是过度依赖于技术。长久以来,日本消费电子品牌都痴迷于技术的提升,迷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原则。但在当下,消费电子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加快,技术的“超进化”被置于一旁。只要保持足够的表面噱头,就能够吸引到消费者的关注。真正隐藏于产品内部的技术创新,反而容易被忽略。


在中国大陆消费市场,很少看到日本消费电子品牌的花样营销。还只是在做高大上的电视、互联网广告,根本没有接地气。在营销上真不如小米、魅族、乐视等消费电子品牌的强势,日本消费电子品牌的衰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从产业链层面看,产业链快速下沉、细分化是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个性化分支产品的出现,让习惯集中化研发、生产的日本消费电子品牌难以跟上形势。再加上越来越多的技术被后来者替代,让日本消费电子品牌深陷泥淖无法自拔。


日本消费电子品牌也早就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危机,也曾做出诸多举措,却都没能真正挽救自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品牌滑向无底深渊。究其原因,在于整合的风险太高、难度太大。而风险和难度不仅来自于产业链层面,也来自人事层面。JDI(Japan Display Inc.)的组建,也是由政府背景的株式会社产业革新机构(INCJ)牵头,把索尼、日立和东芝的中小尺寸面板事业部整合而成的,在东芝、日立、索尼、松下、夏普等日本名企陷巨额财务亏损后,仍不会抱团自救,也是各家自扫门前雪。


5、终生雇佣制产生惰性,磨灭激情


大企业员工的终生雇佣制也是日本企业日益衰落的原因之一。


终身雇佣制是由被尊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提出,他表示松下不会开除任何一名员工,让员工可以安心工作。松下幸之助的这种经营理念被许多日本公司所接受。一直到战后的50年代,日本企业开始普遍形成了终身雇佣制的传统,并为日本经济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在索尼、松下、任天堂、夏普、丰田、本田所处的工业时代,终身雇佣制的确大显神威。因为这种制度大大减少了员工因频繁跳槽所导致的社会资源浪费。


当时日本企业为了稳定熟练工人队伍,防止工人“跳槽”,普遍实行了“年功序列工资制”。所谓“年功序列工资制”,就是根据职工的学历和工龄长短确定其工资水平的做法,工龄越长,工资也越高,职务晋升的可能性也越大。


终身雇佣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日本大企业的樊笼。比如《死于技术:索尼衰亡启示》一书中就有很形象的一段话:“索尼的组织结构确实是在不停地变化,但这对我们的日常工作没有什么特别的影响。即使(所属)的组织名称变了,工作地点和是和从前一样,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不管是叫eHQ、GH,还是电子HQ,跟我们都没关系。”


这里说的是索尼为革新做出的多种改变,却被中低层职员无视的情况。日本消费电子品牌采用的终身雇佣制,磨灭了绝大多数员工的激情,产生了极大的惰性。


6、日企的“无责任”结构


日本企业或日本社会的“无责任”结构。比如夏普的巨额财务亏损,夏普最应该负责的三方:营者、债权银行、大股东,无任何一方负起实质责任。反而,三方都想要透过鸿海破天荒的并购条件,规避退阵、放弃债权与减资。另外,在与鸿海签署的协议中,还掩盖借贷事实,最终让鸿海比原出价(3890亿日元)降低约1000亿日元拿下夏普。


日本的连续剧《半泽直树》对日企展现可以说鞭辟入里,以超过30%的收视率横扫东瀛,剧中直指“社员优秀,经营者无能”的日式组织病灶。《半》剧中,对公司做了坏事的人和对公司做了好事的人,最后都还在同一公司。这里要说的就是日本人每个人都懂,但是我们怎么样都不会懂的日本企业或日本社会的“无责任”结构。


四、日本社会不宽容失败,失去创新动力


日本制造业失去“二十年”除了日本低出生率,年轻人减少,负担沉重有很大关系外, 还和日本不宽容失败的文化基因有关。


日本人极具忧患意识,如作家川端康成作品《日本沉没》便是这种忧患意识最生动的写实,所以在日本文化基因中是不宽容失败的。


在日本的社会中,一个人假如失败,他会在社会中很难生存下去,不仅周围的朋友看不起他,想找个工作非常困难,讨不到老婆,也通不过银行房贷的信用审核。这样的社会现实决定了,年轻人在想去创业时必然畏手畏脚。


而在硅谷,许多VC都愿意投资那些失败过一两次的企业,美国人认为有过失败教训的人下一次创业更容易成功。


日本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推行素质教育,走入了一个误区,扼杀竞争,强调团体。这样的教育体制导致了日本的年轻人比较从众,幼儿园、小学的赛跑都是手牵手集体通过终点的。大学4年,甚至都不知道哪个同学的成绩好,哪个同学的成绩差,因为所有人的成绩都是不公开的。这样的教育体制让很多人都不愿意出风头。而创业是很需要出风头的事情。


日本的本土VC行业并不发达,而且相对来说创业的项目也少很多。中国有许多Copy 2 China的创业项目,即看到什么东西在美国比较火,很快就有一批创业公司开始抄到国内了,而在日本,人们普遍不屑于这种方式,这让创业的门槛变得很高。


阻碍日本人创业另外一个原因是,丰田、索尼、夏普、富士通这样的大企业垄断了日本社会的太多资源。日本的大企业之间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财阀关系,许多日本大企业交叉持股,关系深厚,大企业及关联公司垄断了包括周边业务在内的全部业务。


长期以来,日本的利率都徘徊在0利率甚至负利率。利率是一个国家的人是否愿意冒险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日本人普遍愿意把钱存入银行,没有人愿意冒险创业,导致银行利率非常之低。


日本的终身雇佣制也是阻碍创业原因之一,在日本,即使是表现不佳的员工通常也不会被开除,相反,他们会被礼貌地排除在核心之外,被调往乡下的分支机构或动不动就调动岗位或给份闲差直到退休。对于一个普通日本人来说,由于有了终身雇佣制的保证和定期加薪,他们将来的收入不断增加的前提下,可以安排贷款买房、准备孩子的教育费用、生老病死也可以依靠国家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和企业的各种福利解决。这些使得日本人处在一个非常安心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希望考进一流大学,再进一流企业或者国家机关,从此一生生活无忧,这便是日本人的典型心态。


这让许多大企业的员工不愿意辞职出来创业——因为辞职意味着你过去积累的所有资历都一笔勾销,一旦失败后果非常严重。


总结:


全球移动互联网大潮的来临,让传统硬件制造的优势快速衰弱,日本消费电子品牌赖以生存的基础已然不复存在。雪上加霜的是,日本消费电子品牌对智能化的创新又不敏感,对销售、营销策略的调整不够灵活,最终日本消费电子品牌逐渐消亡。


日本制造企业失败的经验,同样值得中国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引以为戒,强化自己的合作精神、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市场意识,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脉动,改变既往作为创新跟随者的身份,在工业互联网时代争取自己的主动权(文/李文正)。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注册高达赢取大奖!

    09年2月《贯通日本语》杂志

    《问题餐厅》聚焦女性话题 焦俊

    日本第11届声优大奖结果揭晓 演

    东野圭吾作品《拉普拉斯的魔女

    松岛菜菜子裙装造型 “美到令人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