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日本为啥进入“振动模式”)
日本九州岛熊本县14日发生6.5级地震后,大规模余震不断,16日凌晨再次发生7.3级地震。日本气象厅改称16日的地震才是主震,14日起的连续地震只是前震。本次地震是横向错动断层型浅源地震。
地震源于内陆正下方活断层错位
日本气象厅解释称,14日以来的地震源于内陆正下方的活断层的横向错位移动,由于震源深度只有约10公里,因此地表晃动特别强烈。
根据震源深度,地震可被分为三种类型。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为浅源地震,浅源地震发生频率最高,占地震总数70%以上,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震源深度在70公里至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超过300公里的地震为深源地震。同样震级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同,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通常情况下,震源越浅,破坏性越大。
和2011年日本大地震那样的板块间地震不同,此次地震和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一样都属于直下型地震。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分析发现,本次7.3级地震晃动的加速度是阪神大地震的约2倍,显示出此次地震对地表造成了巨大破坏。
根据地震晃动的加速度,日本将地震分为0至7共10级,名为震度,最高震度为7。截至16日凌晨,震度1以上的余震共有213次,其中震度7的有1次,震度6强有3次,震度6弱有2次,震度5强和震度5弱各有一次。
不能确定是否还会发生更大地震
自4月14日发生首次地震至4月16日下午1时,在熊本和大分两地已经观测到13次震度至少在5级以上的地震,频率可以说是相当高的。
日本气象厅在此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不能确定是否还会发生同等或更大地震,因此要求当地居民提高警惕,注重人身安全。而更令人担心的是,九州4月16日迎来降雨,可能伴随大风,不排除引发次生灾害。
来自东京大学的专家分析称,作为内陆型的由活断层引起的地震, 4月16日凌晨的地震规模非常大,且容易引发周边地区的地震。由此可见,地震威胁还远远没有结束。日本气象厅据此认为,今后一周内还有发生震度6弱余震的可能性。
目前震源附近的阿苏火山发生了小规模的喷发。日本气象厅正密切监视火山活动,但还不清楚火山喷发和此次地震的关系。
日本地处全球最活跃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
专家:或为日本南海海沟大地震前兆
熊本地震从4月14日至16日,地震余震一直接连不断。日本著名私立大学立命馆大学历史都市防灾研究所教授高桥学在媒体发文警告,熊本地震可能是南海海沟大地震的前兆。若发生巨大海沟型地震也可能危及台湾、冲绳、西日本和东日本的一部分。日本南海海沟从静冈县骏河湾延伸到四国、九州近海。2013年10月,日本大阪府曾宣布,如果南海海沟发生巨大地震后导致海啸,大阪府辖区内最多可能将有13.3万人死亡。
日本名古屋大学地震火山研究中心主任山冈耕春本月5日曾警告说称,日本南海海沟地震是“一定会发生的、宿命般的巨大地震”,绝对需要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