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快速增长的中国对外投资已成国际经济热点话题。本报资料图
当年,日本企业的海外收购多少带有一些投机色彩;而中企与日企海外收购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企业拥有中国庞大的市场支撑。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购买能力与日俱增,而不少中企的跨国并购都与之挂钩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陈爱平发自上海 可以说,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并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继2015年海外投资规模突破1180亿美元之后,进入2016年海外兼并收购又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曾在疯狂购买海外资产后至今仍尝苦果的日本企业。
那么,中国企业会重走日本企业的老路吗?
中企在走日企老路?
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创下历史最高值,同比增长14.7%,实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13年增长,年均增幅高达33.6%。外媒普遍提到,自年初以来,已有多家中国企业收购外国公司,并购势头似乎将超过创下史上最高纪录的2015年。
事实上,除并购数额增加,中企出海也更为多元化。
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董事长汉斯·保罗·博克纳认为,在过去的十年当中,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还主要是集中在资源、能源、制造业领域。而现在有了更多的房地产、金融服务、化学产业等方面的投资,中企境外收购变得更为多元化。盛德国际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陈永坚预测,有望产生并购交易的热门行业包括先进制造、消费品牌、地产、生命科学和技术。
然而,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塞巴斯蒂安·马拉贝日前在英国《金融时报》撰稿称,中国企业掀起的境外收购“狂潮”,或许已经踏上了日本当年走过的道路,这值得警惕。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日本国内房价高企、日元迅速升值,日本企业也纷纷走出国门,收购在他们眼里“相对低廉”的海外地产。1989年,三菱地所斥资14亿美元购买了被认定为“美国国家历史地标”的洛克菲勒中心。而在1990年,日本人又斥资8.4亿美元购买了位于美国加州的圆石滩高尔夫球场。
专家认为,当时日本企业的海外收购,多少带有一些投机色彩,也缺乏对海外市场的足够了解。实际上,日本人购买的海外资产很多都出现了经营不善难以为继的窘境,而洛克菲勒中心和圆石滩高尔夫球场也最终以更低的价格回售给了美国人。
目前,一些日本企业仍在吃着当年“疯狂”的苦果
塞巴斯蒂安·马拉贝认为,如今,一方面,中国企业购买“奢侈资产”的频率明显提升;另一方面,中企此前在矿产、能源领域的并购,多以折戟告终。
国内外一些咨询机构的调查数据也显示,中企海外并购的成功率不超过50%,海外矿业收购的失败率更是超过80%。同时还有机构数据显示,去年,按照中国企业收购出价的中值来计算,它们对目标公司的估值为33倍的市盈率,这意味着收益率仅为3%。
另外,还有媒体认为,中国企业放弃了增速6.5%~7%的市场,反而进入增速不超过3%的市场,并购效果或离预期相差甚远。
最大不同在于庞大市场支撑
那么,中国企业如今的收购“狂潮”,是否如日本企业当年一样会“折戟”呢?这恐怕要从中企热衷海外收购主要原因来看。盛德国际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陈永坚认为,历史上中国一直都是世界制造工厂,尤其是代工生产。近年来,在中国创造为世界认可的品牌的呼声渐高。通过海外并购,中企也可以将在国外市场趋于遇冷的技术和品牌引入中国,充分利用本地的生产技艺和销售网络将技术和品牌在中国发扬光大。
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李若谷分析,现在国际市场正好价格比较低迷,很多原材料的价格、石油、矿产的价格都很低,包括一些有技术含量、有研发能力的企业,其价格比较低。这也促进了中国企业加速海外并购。
美国中国总商会会长、中国银行美国地区行长徐辰则介绍,中国民企在海外并购中,亦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由中国民营企业发起的并购占中企在美国并购数量的84%;而且并购案涉及金融、房地产、制造业、IT、医药、食品加工等,很多和中国的消费趋势挂钩。
在不少专家看来,中企与日企最大的不同,还是在于中国庞大的市场支撑。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剑平介绍,一方面,中国经济体量较大,并且经济增长质量在提升;另一方面,中国是大国经济,不同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相差各异。也就是说,中国国内本身就有庞大的市场支撑中企的发展。
近期中国的宏观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在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开局之年第一季度实现“开门红”,而呈现出的各种积极变化表明经济增长品质稳步提升、势头企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将中国今年经济增速预测上调至6.5%。报告说,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反映了中国近期推出的调控措施,中国国内稳健的消费需求、服务业的稳步增长抵消了制造业活动的疲软。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购买能力与日俱增。而不少中企的跨国并购都与之挂钩。这其中最直接的就是近期不断升温的“买床热”和“牧场热”。
携程网有关研究人员介绍,中国游客对于旅游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观念也正在逐渐改变,享受型需求正成为中国游客旅行方式的主导,这一趋势也将使得境外高端酒店市场具有长期增长潜力。
另外,光明、伊利、蒙牛等乳业巨头的跨国并购纷纷落子新西兰、澳大利亚。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长、原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评价,食品企业通过并购,将境外优质的食品、农产品引入到中国市场,这不仅能让企业发展,也能让中国居民受益。
日本前车之鉴依然不容小视
尽管中国企业“收购潮”的背景与当年日本企业的情况大有不同,但业内人士依然提醒,中企应借鉴前车之鉴。
商务部研究院院长霍建国就建议,在选择并购目的地时,中国企业一定要全面了解投资目的国的政治、法律、经济状况,并对这些发展变化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以避免大规模投资后经济形势逆转带来的严重损失。
专家认为,尤其要警惕当前全球经济风险,目前全球经济仍处于不均衡复苏阶段,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和金融市场震荡十分剧烈,发达国家仍未最终摆脱危机的束缚,美国经济虽率先复苏,但也存在众多深层次矛盾。
上海海关学院副院长干春晖曾表示,中国企业对海外公司的收购,直接面对的是法律方面的问题,因为缺乏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此外,对于不同收购方式的选择,收购资产还是收购股权,其结果也大不相同。“具体到收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非常重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不仅应有完整的投资计划,在进入市场前,应制定详尽的产品战略和市场战略,并经过充分论证;同时,在具体项目启动前一定要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特别是针对服务领域的投资要把握好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还更需要兼顾金融、法律及并购企业所处行业专业性的人才。
此外,中企也应与当地企业密切合作。
专家建议,海外投资在起步阶段最好先以合资形式为主,并慎重选择好合作伙伴,特别是在一些敏感领域。无论在海外经营独资企业还是合资企业,都要深入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和文化风俗习惯,并且要尊重当地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不能有侥幸心理。
还有业内人士指出,并购后的整合也至关重要。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研究员宋亮说,并购后企业应在“本土化”和“特色管理”上做出平衡。“并购后最重要是要实现三个目标:被并购的企业尽快实现盈利、债务问题能够尽快分担偿还以及该企业在食品安全管控上的严谨能够被保留。”因此,应该保留当地企业严格的管理运作模式,同时对投资的资本进行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