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1970年代致力工业机器人发展起,便以机器人大国自傲,但2011年的311地震、福岛核灾,以及2016年的熊本地震,机器人活跃程度均有限,核灾中甚至是让美国与法国等外国救灾机器人打广告,让日本的机器人大国招牌掉漆。
日本防灾型机器人发展的主要问题,重点在事先没有想定,也没有市场,当然就更没有实际作业或演习经验。日本NTT资料经营研究所资深管理人三治信一朗,就认为身属机器人产业一环的他,在福岛核灾时只能看到外国的救灾机器人活跃,相当心痛。
日本在世界上算是少有的天灾大国,地震台风都多,冬天还有大风雪侵袭,一般基础建设的防灾标准相当严谨,也是少数灾害学大国,但因旧有防灾科技完善,在新防灾科技的引进上,就慢了一步。
虽然在欧美各国意识到防灾型机器人的潜力时,日本也跟随国外脚步研发防灾型机器人,但三治信一朗表示,这些东西在测试后,通常都放到展示柜中,只有让各界参观的机会,缺少实际操作的经验,机器人设计有没有问题不知道,人员对应该如何操作与使用也不知道。
相较之下,欧美国家常到外国进行军事移动或人道援助,面对天灾或人祸造成的问题经验丰富,防灾型机器人的实际验证机会也多,即使偏向人祸而非天灾用途,但至少有很多修正设计制造的机会,也有不少具丰富操作经验的人员。
特别是美国陆军在2003~2008年间,推动未来战斗系统(Future Combat System)计划中,有三种机器人与四种无人机,都要能在有核弹的战场上自力运作,规格相当高,这些机器人也曾在阿富汗或伊拉克战场上进行实战测试,通过来自敌人的各种高规格挑战。
虽然要比书面性能,美国的防灾型机器人未必特别强,但有超过1万人在战场上面对枪弹与地雷攻击下的实际操作,以及想定核战环境中的高强度辐射可靠性检测,不管操作人员还是设备,均堪称身经百战,日本那些展示柜中的产品,与一面翻说明书一面操作的人员,自然难以比拟。
福岛核灾让日本人学到教训,推动新一轮的防灾型机器人研究,但日本国土交通省准备在2016会计年度(2016/4~2017/3)采购一批自制防灾机器人之前,熊本地震便先发生,只有少数测试机协助救灾,日本还是没机会展现防灾型机器人的能耐。
三治信一朗还指责,日本就连救灾体系,也都还没准备好应用机器人需要的组织与网路系统,相关法制仍付之阙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