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日本作家野岛刚谈中日关系中常见的几种误解)
日本朝日新闻记者、专栏作家野岛刚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两个故宫的离合》、《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日本朝日新闻记者、专栏作家野岛刚这几年在中国声名鹊起。今年48岁的野岛刚在1987年第一次来到中国,将近30年的时间里,他不断加深对中国和中国人的了解,同时作为一个日本人,也一次次感到“有那么一点被误解了”。
近几年,野岛刚在不少中国媒体上开设专栏,试图通过自己的文字来一点点解开中国人对日本人的误解。这些专栏文字就汇集成了《被误解的日本人》一书,在今年3月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被误解的日本人》
6月18日下午,野岛刚来到福州路上海书城,与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郭定平一同与读者分享了如何消除中日之间的误解,加深理解。野岛刚认为,在目前的情势下,首先要正视一件事:中日之间的国民感情,并没有那么理想化。而要作出改变,也不能保持不切实际的期待,需要每个人一点点慢慢地去改进。
“中国人和日本人,我们尽量不要站在反日、反华,或者排日、恐华的立场上去,甚至亲日、亲中这种词汇要忘记,尽量以知日、知华,或者羡日、羡华,看到对方的优点和好处。这样才是理解的开始。”
6月18日下午,野岛刚来到上海书城,与读者分享了如何消除中日之间的误解,加深理解。
“不增长对日本国民来说也没什么不方便的”
在和中国人接触过程中,野岛刚发现,中国人很喜欢提所谓日本“失去的20年”。1992年,野岛刚进入朝日新闻,这一年日本的经济泡沫开始破灭,整个国家经济走上了低迷时代,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而同一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初现,此后的20年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此消彼长下,中国人往往就会认为,这20年里,日本人过得很穷很苦,很不开心。
野岛刚提醒,实情并非如此。“因为此前的二三十年,日本经济刚刚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黄金期,所以到这个时候,已经到了一定程度,就不增长了。增长当然是好的,但是不增长对于国民来说也没有什么不方便的。”
中日“一衣带水”也是个误解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此后出现了一个为期不短的中日友好时代。在那时,中日双方都喜欢提“一衣带水”,可是在野岛刚看来,双方其实对这个说法的内涵都不甚了解。
“ 一衣带水 的说法也是一个误解。因为历史上日本人跟中国人基本上没有什么交流。”野岛刚认为,在古代中国,比如中国唐朝时期(日本奈良时期),中国是先进大国,日本是落后小国,所以只是日本单方面向中国学习。
中日之间“一衣带水”的海,其功能并不是加强双方的交流,而是阻隔对方过来。比如元朝两次攻打日本,都因为这道水而失败,日本人想要去中国取得一些先进文化和技术,也是要冒着风浪带来的生命危险。“所以 一衣带水 不是中日关系加强的原因,是中日关系断绝的原因。”
虽然海洋阻隔了交流,但古代时期,日本一直都崇拜中国。直到明治维新,日本仿效欧美而走上现代化。甲午战争后,日本人一下子从对华的劣等感转变为优越感,开始看不起中国。“人跟人之间的情感可以修补,但是国家间的情况,一旦开始恶化,就很难阻止。”
比如1980年代,中日之间的关系是蜜月黄金期,80%的日本人对中国有好感。但是近些年的民调反映,80%以上的日本人对中国没有好感。
野岛刚相信,这80%的日本人并不是讨厌中国。“如果日本人讨厌中国人,现在大量的中国人到日本买东西,大家会遇到不友好的情况,但是目前还没有听过一个有根据的报告说,中国人去日本买东西,被日本人侮辱、不礼貌。”
“但是当你被民调访问你对中国的情感时,你可能就会想到一些反日游行,大家都会很自然地想到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所以也就很自然地就划了 没有好感 。”
但是野岛刚也提醒,不要太小看这种国民感情的变化。如果日本人对中国,或者中国人对日本,一旦由80%的没有好感,上升到90%、100%,那就是非常恐怖的了。
中日并非“同文同种”
在中国,野岛刚经常听到“中日同文同种”的说法,他觉得这是造成很多误解的一个原因。
一个例子是,1972年田中角荣访问中国恢复中日邦交时,对日本侵华战争作出了道歉,他用的说法是“ 迷惑”。这句话在日语里有两层意思,有时候是给对方添了麻烦,不好意思,有时候是非常诚挚的道歉,具体要看语境情况。
1972年9月28日,周恩来与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祝酒致意。 资料
“但是当时的日方翻译却把这句话误译成 添了麻烦 (编者按:关于这个翻译究竟是误译,还是有意为之,目前尚有争论),这就相当于对中国人说,我们(发动)中日战争是添麻烦,中国人当然不开心。”
野岛刚认为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会,其背景就是对中日“同文同种”的想象。“因为如果觉得 对方和我差不多 ,那么一旦生气了,自然就满腹牢骚去抱怨。而如果置身于 我们不同,彼此差异 的大前提下,当发生龃龉时则有必要相互之间更细致、更准确地去理解对方。”
实际上,中日也确实不是“同文同种”。日语中虽然有部分汉字,但是日语系统里的汉字与汉语的汉字用法相当不一样,可以说经过几千年已经内化为日语的固有组成部分,日语和中文基本上是不一样的语言系统。
而在“同种”这个问题上,野岛刚认为就更是误会了,尽管搜索网络可以看到各种日本人是中国人后裔的说法。“根据DNA实验结果表明,日本人是南洋来的,中国人是从西方来的(编者按:人种西来说),即使长得很像,但不是同种。”
所以野岛刚建议,中国人看待日本人也好,日本人看待中国人也好,应该在一开始抱持着“我们是非常不一样的两者”,这样对对方就不会有过分的期待,误解也就会逐渐减少。
已经过了需要靠“友好”定位的时代
野岛刚不太喜欢听到“中日友好”这个说法。他说自己并不是不喜欢中日关系友好本身,而是不喜欢不断强调这句话。
因为中国人、日本人在说“中日友好”这四个字的时候,似乎预设着中日已经友好了,“但我们知道,中日之间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实际上,讲这句话的出发点,其实是我们没那么友好。”
“往友好的方向发展是对的。1972年时,说 中日友好 非常有用,有意义,但是已经过了40年,我们知道对方对我们是什么感情,中日之间有什么麻烦,很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时候我们还要靠 友好 这样的理想词汇来定位我们的关系吗?”
野岛刚认为,现实的考量是没有友好不友好的问题,而是日本人需要中国,中国人也需要日本,说清楚了这个问题,才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日本和中国的国民感情,其实没那么理想,这是一个事实。如何改变国民感情?很难,感情的部分不容易马上解决。所以我建议,不要对中日关系抱着太多的期待,我们慢慢、慢慢地、扎实地改进中日关系,不是要一两年就改变。”
“整个情况很难改变,而且之间有很多历史遗留的问题,还有很多问题还没解决,还是没办法完全成为打交道的邻居。现在日本和中国开始有很多交流,大量的日本人到中国去,中国人也有到日本去。这对中日互相交流、减小误会非常有帮助。我们尽量不要站在反日、反华,或者排日、恐华的立场上,甚至是亲日、亲中,这种词汇也要忘记,尽量知日、知华,或者是羡日、羡华,看到对方的优点和好处。这样才是理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