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吴怀中:“安倍路线”下中日磕碰与博弈是常态
人民网北京6月22日电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吴怀中在《日本学刊》2016年第3期发表《“安倍路线”下的日本与中日关系——兼论构建中日新型国家关系》(全文约3.7万字)。
吴怀中认为,“安倍路线”下的日本发展前景及战略走向、当今日本对华认知及政策思路、现阶段中日关系的大势和特点以及中日关系健康发展之道,是研究当今日本走向及中国对日关系的有机部分。“安倍路线”推动的“正常国家化”成果显著,但囿于内外条件,日本国力发展的突破性跃升及战略走向的颠覆性裂变尚难发生。其对华认知及政策兼具“周边普遍性”与“日本特殊性”,日趋消极但有底线国家理性,不完全排斥构筑和平与互利的低阶中日关系。当今中日关系的大势与位相,从大历史看是恢复到相对的“中强日弱”常态但有新特性,从复交后历史来看是战略关系的变质及固化。这种复合状态决定两国关系的“极端好坏”不易发生,但磕碰与博弈是常态,且历时较长。构建一定共识之上的中日新型国家关系,不仅是新时期两国之需,也有实现可能性。为此,中国需要明晰目标、统筹规划、引导塑造。
吴怀中在文章中指出,中日关系中的日本定位和定性,也就是日本对中国的影响问题,有正负两个方面的判断基准。有关这个问题,总的结论是,日本对于中国的总体作用和重要性没有下降。没有下降的原因,是因为正面或正能量作用下降的同时,给中国发展和崛起带来的负面或负能量作用上升,导致总体作用和重要性之和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过”与“不及”的判断,都会对看待与处理中日关系带来影响,而目前这种负面重要性的大幅上升,或许意味着中国对日关系的中短期目标和重心需要做出适时的调整。
中日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日本对中国来说极为重要的时期,是如下已经历的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日本绝对强大,而中国弱小分裂、面临被侵略的境况;第二种是中国国际处境面临困难,需要两国关系缓和的局面;第三种是改革开放当初,亟需日本资金、技术和经验支持现代化的阶段。尽管如此,对日本正面重要性认识的结论,大体是日本兼具周边与大国的特性,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很重要。这大致从两个方面得到反映:(1)中国政府对日方针和原则的口径未变,中日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方一贯高度重视中日关系”,对日要“建立稳定友好关系”等。(2)日本企业通过投资和贸易等方式提供的资金和技术,为中国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来说,日本则是第二大贸易伙伴。此外,在华日资企业约达2万多家,创造出巨大的就业与税收机会。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十三五”实现转型升级、“五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艰巨任务。这些任务的顺利完成,需要日本发挥更加积极的正面作用。
日本“软制衡”与“干扰消耗战”危害性更大
日本政府像过去那样对华采取相对友善态度、“为中国改革开放出了相当的气力”的正能量意义上的重要性在减少,负能量意义上的重要性在增加,也就是阻扰中国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负面作用和影响越来越显著。不过,在判断日本对中国崛起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日本威胁”究竟有多大的问题上,中国国内各界存有一定分歧。对日本究竟给中国带来多大威胁实质的问题,可作以下具体的划分与分析。
1. 日本当今的作为对中国崛起环境确有较大负面影响:(1)按领域来划分。军事安全上,对华的威慑与威胁,负能量性质明显;经济上,开始有日渐激烈的竞争;外交上,牵制、竞争态势明显。(2)按重大事态划分。中国崛起障碍被认为有三大类:一是中国与美西方世界的意识形态对立,例如日本也用“价值观外交”及软实力牵制中国,这实际上是涉及中国政治安全的问题;二是中国民族复兴及与霸权国家遏制企图的抗争,特别是日美同盟体系对中国的防遏压力;三是中国发展与他国利益的冲突,例如中日领土主权及海洋争端。在这很难克服的三大矛盾中,皆有“日本因素”,且时有不减反增趋势。这三大障碍是中国顺利崛起的巨大麻烦。(3)按地理空间来分。在国际、地区多边、双边层次上,横跨政治、经济、安全领域,对中国国际形象及软实力影响、硬实力发展都造成不同影响,而利益冲突、军事威胁则持续恶化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
2. 对“日本威胁”的性质及程度问题,需清醒认识、平衡估量。当前,日本对中国的崛起确实造成很大麻烦和障碍,但若从大局而非单纯军事观点看,只要处理得当,当下及未来几十年内,其已难以单独对中国构成传统意义的决定性危害和致命威胁。从历史上看,这种巨大危害不止一次。但当今国与国之间关系,很难用单纯的非敌即友模式来划定,而是复杂的多面体,中日之间也不乏互惠互利、交融互嵌的一面。轻视日本固然会吃亏,但这基本不是正面冲突以及全面战争的问题。“现在中日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改变,我们可以有效反制日本企图第三次对中国发展进程的干扰。”世易事移,中国现在是有能力独立实现战略安全的大国,在战略上研判和处理对日关系时,应摆脱自信不足和“受害情结”,多显大国气度和定力。当日本对中国而言没有那种致命威胁性或绝对重要性时,中日关系从客观而不是主观来说,应该是比较容易处理的。所以,日本对中国的威胁,最现实或更主要的已经不是日本图谋引发冲突、挑起战争的军事威胁的问题,而是来自于以下两个一急一缓、一近一远的事态。
第一,在东海和第一岛链的海空域,双方确有爆发不测危机的可能性。由于中日两国关系的特殊性,突发事件及紧急事态有可能使双方政府退无可退,导致事态失控、冲突升级,甚至演变为大规模武力冲突或战争。所以,需要切实推动落实中日海空联络及危机管控机制。至于“日本阴谋论”和“岛国冒险性”,即日本在第一岛链和东海引发冲突,利用日美同盟拖美下水,引发中美冲突并使中国崛起进程被打断等的相关图谋,在当代条件下不太可能实现。明确的外在因素,也极大地制约了这一情况的发生:(1)日本的经济因此将遭受极大影响,陷入混乱和萧条,所谓“损人不利己”。(2)安倍对华的真正想法,并非要早打、大打,而是总体要均势、局部抗得住。(3)安倍要出手,需有美国的坚定后援与支持,但中美之间接近于形成“双重相互确保摧毁”,美国也不会轻易被日本拉下水。(4)中国已具备足够的、日本难以承受的反制与反击能力,日本若挑起战端,已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免受巨创、脱身而退。
第二,日本的“软制衡”与“干扰消耗战”的长期危害性可能更大。这主要有三种情形:(1)对华展开围绕体系与秩序的较量。日本以中国不“遵规守则”为理由,以“民主国家”同盟或海洋国家联盟的方式,展开围华、制华之策;或者,阻扰或消极抵制中国发起主导的地区合作倡议,另起TPP等机制,反对中国主导的规则建构和秩序建设等。(2)推动紧盯中国的恶性经济竞争。日本调整投资方向、转移制造业基地,挤压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位置,侵蚀中国产业国际市场份额,增加中国“走出去”以及实施“带路构想”的成本。这关系到中国的转型升级动力强弱,以及在亚洲地区的立身基础和战略资本。(3)开展国际宣传及负面报道,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声誉,长期损耗中国崛起所需的软实力基础。
当今时代,比起传统的军事力量,经济力量、机制与规则构建、国际话语权等,更能影响一国崛起进程。以上三点软制衡举措,使得中国的崛起过程难度系数增加,在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付出比设想多的资源和国力。最终使中国成为一个大而不强、未富先衰的非发达大国,这可能被日本认为是符合其国家利益的格局。并且,日本政治精英及统治集团,可能在较长一段时期,在战略和安全上决意要和中国对峙、缠斗的意志并不薄弱。中国不应低估日本决策层及政治精英的坚韧性及战略忍耐力,在面对周期性崛起并强大的中国、自己处于一定的劣势时,日本并不缺乏周旋与博弈的历史经验、政治智慧,也不乏战略忍耐与实用主义的灵活手段,甚至主动设计、积极经营的意识。安倍笑脸式“两面人”的两手做法,即是明证。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供人民网国际频道特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及出处为“人民网国际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