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正陷入持续低迷。
日本国内有一种说法,佐证了日本经济仍未走出放缓的漩涡。在日本学术界,有一种声音认为,“日本失去的20年”应该变成“日本失去的25年”。
从1990年日本经济陷入滞胀、放缓之后,直至今日并未完全走出阴霾。如果从这个时间节点上看,说“日本失去的25年”并不为过。
看不见的创新无处不在
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日本经济连续25年处于低位,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球首位。
2015年,汤森路透评选出的《2015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单里,日本以40家高居榜首,力压美国的35家,而中国内地无一入围。
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2015年日本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为第6位;2014年日本的科技创新为第4位,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和专利申请数排名均为第2位,科学家、技术人员的数量排在第3位。
是什么原因让日本企业在“失去的20年”中仍然充满了创新激情?为什么中国在“日本失去的20年”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间,技术创新方面却落后于日本?讲究极致创新而非规模论英雄、立足为本土消费者服务却总能打造出世界品牌的日本,究竟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日本失去的20年”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即使在“日本失去的20年”,日本宏观层面经济无好转,但具化到企业的微观层面,自发创新犹如永动机总会引起世界对日本的高度关注。
其实,日本企业不会上升到国家高度,以拯救国家经济的角色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但他们的创新却实实在在推动了日本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他们的使命是让公司或家族企业长盛不衰,就是这样卑微的小格局,却诞生了世界级大的大品牌。
不说空话,不喜欢玩概念,在低调务实中做极致的技术创新;不以卑劣手段攻击对手,以遵守规则和尊重员工为己任,这是日本企业创新的长寿秘笈之一。
这就是真实的日本,一柄双韧剑般的日本。1990年从“日本失去的10年”再到“日本失去的20年”再到目前的“日本失去的25年”,似乎外界对日本的悲观评价与评估从来没有影响企业的创新。
相反,善于在反思中学习、喜欢聆听别人批评的日本企业却在“失去的20年”中,创造了太多的外界甚少知道的真相。
全球技术创新的最高荣誉殿堂诺贝尔奖就是对日本创新最好的肯定。从1949年~2015年,共有24位日本人(其中2人加入美国国籍)在16个奖项上荣获诺贝尔奖。从1994年~2015年共有9个项目17人在物理、化学、生物及医疗等基础学科领域获得诺贝尔奖。其中,1994年的获得者为文学奖。
我们不要被日本的假像“蒙蔽”
这意味着,即使在外界公认的“日本失去的20年”这一时期,日本企业的创新非但没有减弱,相反还在不断提速。
抛开其他因素不谈,以经济现象来解读日本,会发现日本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学习日本,要站在“日本失去的20年”背后来解读,如果凭表象看日本,就是雾里看花,无法廓清日本科技进步的真相。
日本企业的创新不是靠国家驱动,也不是靠国家财政支持,而是依靠企业自身。这些企业创新的目的并非是想在国际上占据榜首,而是希望给本土消费者带来极致体验。这种作法,却打造了日本诸多国际知名企业。
从不在意别人的嘲讽,甚至乐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正是用这种谦卑的态度,日本企业才有3000多家200年以上的企业。
曾经在国际舞台上闪亮登场的日本家电企业,尽管已经退出彩电行业,但他们却依然用技术创新引领着其他行业的发展。而中国市场,则出现了日本家电衰落的声音。这样的声音背后,其实是对日本企业创新的误读。
中国以生态和资本驱动的创新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和日本技术驱动的创新相比,中国的工业基础还很薄弱。一旦日本悟透了中国的生态创新,未来具有引领作用的,可能仍是日本。因为日本的尖端技术、工业基础超过中国至少10年。
其实,日本并非不会生态驱动创新,甚至他们提出的生态创新还要早于中国,但他们却不会以生态创新之名引起别人的关注,这就是日本企业在低调中创新的性格。
面对日本的经济低迷,中国其实应该高度警惕。不要被“日本失去的20年”“迷惑”了双眼,要以谦卑的态度学习日本最务实的创新,一旦日本经济有了起色,绝地反击之后的下一个20年,占据国际舞台创新头把交椅的仍可能是日本。
这,并非耸人听闻。
探究“日本失去的20年”背后真相,学习日本的微创新和商业文明,不在对手相互攻击之间靠规模取胜,这才是中国企业应该真正学习的地方。
制作这组专题,蓝科技采访了共计30位在日本工作、或曾经在日本学习、或研究日本企业的专家、学者及不同人士。他们共同的感受是,日本是一个低调谦卑的国家,日本的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超过中国至少10年以上。抛开其他因素,中国应该用心学习日本的创新精神。
很抱歉的是,由于篇幅有限,接受我们采访的人,无法一一罗列出与他们的对话,因此,在吸取他们的观点之后,我们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将他们的对话原汁原味的呈现给读者。
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中国的科技创新可以学习日本的精华之处,下一个10年的创新,希望有更多中国企业站在科技之巅。这,亦是我们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