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7月1日报道 港媒称,尽管对中国的担忧日益增加,但中国目前并没有进入像日本那样的“失去的几十年”。然而,一种令人不安的不确定性给这一结论蒙上了阴影。日本的命运是因为该国拒绝放弃不良经济模式,与日本不同的是,中国决定进行结构性改革,并正在努力实施这一战略。但除非中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否则两国的结局可能是一样的。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6月29日发表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摩根士丹利前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的署名文章《中国如何避免重演日本失去的几十年?》。文章称,在过去六年里,他在耶鲁大学主持名为“日本的教训”的研习班,在研习班上,大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在研习班结束时,学生们需要撰写分析谁可能成为下一个日本的论文。直到2012年,认为美国将成为下一个日本的人都是最多的,美国当时正在努力摆脱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毫无意外,到了2013年,焦点转向了深陷危机的欧洲。但今年,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分析中国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日本。
然而,最近对中国的几次短暂访问,让他有了不同的看法。
文章称,中国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债务。中国的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已从2008年的150%增至目前的约225%。在评估高负债式增长的风险时,日本的例子尤其具有参考性。2015年底,日本的总负债已接近GDP的390%,但由于日本的储蓄率非常高,因此该国的负债是对内负债。这就意味着经常引发危机的外国投资者资本流出并不会对日本产生冲击。而中国同期的储蓄率远高于日本,今年初中国引发的恐慌——对资本流出和货币风险的担忧加剧了这种恐慌——完全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对硬着陆的担忧,源自对中国债务危机的夸大。
“僵尸企业”是最近在中国讨论很多的一个话题。中国领导人在最近的公开讲话中明确提到了“僵尸企业”。然而,与日本一直否认这个问题不同的是,中国当局在控制钢铁和煤炭这两个关键部门的过剩产能方面行动相对迅速,并暗示还将对水泥、玻璃和造船业进行相应的改革。
文章称,中国的债务质量恶化,也与日本的经历相似。这些对北京来说都不是什么秘密。相反,《人民日报》上月对“权威人士”的采访说明,中国高层对于如何避免出现日本式结局,正在进行公开而激烈的讨论。这位权威人士强调,中国的债务和“僵尸企业”可能导致经济出现L型走势。
这就是把中日进行比较的关键所在。对中国来说,失去的几十年是一个不可接受的结果。但知道不希望出现什么结果,并不能保证中国不会落入日本式的陷阱。
文章称,改革是决定性的区分因素。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未能成功地进行结构改革,这也是“安倍经济学”复苏计划无法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而中国的战略强调重大结构改革与重组。成败最终将取决于中国领导层是否有决心对抗反对改革的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文章称,有趣的是,在研习班上选择分析中国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日本的13名学生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与日本不一样。他们认为,现代中国的经验——尤其是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比日本的教训更重要。这些人都得到了不错的分数。
参考消息网9月3日报道 外媒称,最近中国股市的暴跌吸引了全球关注,这可以理解。因为一些原因,大部分关注都集中在所谓的悲观者与乐观者之间的争论上,双方都对中国经济有自己的预测。这当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它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影响。但它忽视了有关中国经济和中国未来的三个重要事实。
日本外交学者网站9月1日以《现在还不应担心中国经济减速的三个原因》为题报道称,这当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它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影响。但它忽视了有关中国经济和中国未来的三个重要事实。
首先,应该从比较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经济减速,不仅要横向比较,还要纵向比较。
报道称,这意味着应该把中国的经济表现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表现相比(横向),还应该比较中国经济的现状与其历史(纵向)。一旦这样比较就会明显看出,与欧盟和日本的经济相比,中国经济很不错。 的确,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今年可能降至7%以下,但6%至7%的增速仍可以使中国转型为优质经济体。此外,当前中国的经济减速一点儿也不突然,中国大多数经济学家很早以前就认为,10%的GDP增速是不可持续的,实际上不利于中国的环境和未来增长。
其次,全世界对中国经济这么感兴趣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一旦发生经济危机会造成潜在的社会和政治影响。有些理论认为,经济危机通常会引发社会和政治动荡甚至是变革。不过,就中国而言,这些理论可能并不是很适用。原因很简单:经济危机与政治变革之间不存在直接联系。中国总体的社会和政治局势是稳定的。
第三,中国经济及其未来面临的最根本问题就是改革能达到何种深度和广度。如今很明显的是,在中国各地,改革建议正面临形形色色的官僚的强烈抵制。既得利益者正努力保住自己的财富,可以预料的是,未来反腐行动会加大力度,尤其是在金融领域。这是人们如今需密切关注的关键战役。
报道称,总之,全世界关注中国股市和经济减速是对的,但除了股市,还有更重要的事要铭记。没人认为中国的改革会很容易,中国官员和学者的确一致认为,需要采取一些重要措施来支撑中国的经济结构。人们可能很快就能看到中国政府实行大胆的改革。这是因为这些改革是必要的。
参考消息网10月23日报道 外媒称,中国无视末日预言者多年来的警告——这个亚洲最大经济体将很快遭遇日本式的繁荣与萧条。中国将在未来数年内继续无视这些警告。
路透社指出,乍看之下,中日两国经济之间的主要相似之处日益增加。正如30年前的日本,中国受到人民币升值、推动国内消费和扩大服务行业以减少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的压力。
经济活动连续7个季度下滑,分析师认为,与过去30年来年均增长率近10%相比,到这个10年末的时候,中国的增长率可能会更接近5%,这令人们再度担心,中国可能会面临一场日本式的经济停滞。
报道指出,中国消费与财富的增长空间巨大,货币缓慢升值,房地产市场逐步降温,这将令中国有较好的优势可以避免重蹈日本覆辙。
中国是否能成功避免经济崩溃取决于中国在何种程度上能够将其成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变为更适合服务行业与国内消费的经济,世界银行认为这一转变必须在2030年之前完成。北京必须以市场驱动模式替代原来的中央计划增长模式。
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木下智夫表示,如果经济转型推进困难,最大的风险是中国重回依靠住房市场带动经济增长的老路。这可能会导致在现已充斥泡沫的市场中泡沫持续堆积并破裂。日本经济萧条背后的主要因素是天价地产价格。
报道称,关于中国经济为何可以避免日本的命运,最为强有力的论据是,中国有充足的成长空间。汇丰银行认为,可能还需要一个10年,北京1978年大爆炸式改革带来的势头才会耗尽,中国自那时开始向市场力量开放其经济。
尽管30年来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0%,但中国依然落后于泡沫前夕的日本数年。
苏格兰皇家银行经济学家高路易说:“如果这个国家依然穷困并在奋起直追,它就可以通过发展更容易地解决问题。”
世界银行公布的已扣除物价因素的数据显示,中国去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445美元,大致与1963年的日本相当。
当日本经济于1990年崩溃时,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2011年物价指数计算大致相当于4.3万美元。
日本财务省分管国际事务的副大臣中尾武彦最近表示:“从中期来看,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许多人还想拥有更多的东西,比如电视机、汽车等。如果说要碰上限制其经济增长的墙壁,中国依然处于早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