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文汇教育”(wenhuieducation)
很多家长纠结于怎么给孩子做规矩,因为按照现代教育理念,孩子应当获得自由而平等的成长空间。问题是,孩子一旦自由惯了,家长再也说不听了,这可怎么办?!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来看看其他国家的做法。
印象中,国外的孩子都是“放养型”,父母几乎不会对孩子的成长横加干涉,也不会因为孩子的顶撞而棍棒相加。
但我们或许不太知道的是,这个“放养”是有前提的,例如美国的幼教专家就认为,孩子应当有平等而自由的成长空间,但是这个自由是存在边界的,孩子一旦失去了“界限感”就会变成一匹匹脱缰的野马,无论对于今后老师的教学还是孩子未来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而到了小学阶段,美国老师尤其会花很多时间给刚入学的孩子们讲解学校的规则,细致到会带着学生们学习如何在楼道里行走,直到学生在楼道里不会东张西望和发出怪异的声音才算合格。在他们看来,规则是自由的保障。
关于儿童教养中“自由与规则的平衡”,很多国家都有相似的认识。
比如,德国人的教育理念中很强调以下几条:
1、订了规则,就要坚持下去,让孩子按照协议行事,才是关键!
2、孩子自己能做的,家长不要帮忙。
3、父母言行一致,孩子才会遵守规则。对待孩子,有两个原则:事先约法三章,事后毫不妥协。
4、建立“能与不能、可以与不可以”的概念。
5、社会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规则与秩序。
6、父母破坏规则,孩子就会轻视规则。
7、礼貌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培养的。没有人会因为表现得有礼貌而出错。
而在日本,1999年4月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家庭教育手册》,更是详细确定了规则的含义:
1、那些“只要自己好就行,别的我不管”、不守公德的人,让人讨厌、不可信赖。
如果自己的孩子这样做时,大众不予以纠正,孩子会误认为自己做得对,这样就可能慢慢变成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
2、应抛弃“只要自己的孩子好就行,别的我不管”的想法。
孩子做错事时,要以父母之爱严正斥责、严加管教。
3、同时,大人自己也要注意尽量不做出轨的事,做能一直让孩子依赖、尊敬的父母。
4、在家里,孩子们有时候守规矩,有时候“犯规”,由此逐渐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解社会规则的重要性。
家规不仅包括日常问候、关灯时间等,还包括不给别人添麻烦、不撒谎等社会规范。
5、为了让孩子懂规矩并一直遵守规矩,父母要经过认真讨论,定出明确的家规,父母和孩子一起遵守这个家规。
另外,倾听孩子的意见、和孩子共同定家规也很重要。
6、如果父母不加考虑,尽给孩子买东西,容易使孩子失去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努力、忍耐、多加思考的精神,而变得什么都想要、不能自控。
不管孩子怎么闹缠人,不必要的东西不给买。
不要给太多的零花钱。
让孩子在定额的零花钱中自己安排、调整怎样花。
7、孩子们有自我中心的言行、自立推迟等倾向,主要因为自我责任感没有形成。
日本的父母太宠爱孩子,好多人没有受过“自己的事儿自己做”的家教。因此在家里定出规矩,让孩子分担家务,对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立心、感受到自己是有用的人等方面很重要。
让孩子从“把用过的东西整理好”等小事做起,养成和父母一起做家务的习惯。
为了让孩子能充分享受自由,先为TA划定自由的界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