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9月30日讯(记者 吴琼静)在前不久举行的G20杭州峰会上,结构性改革的作用被提升到空前高度,不仅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被纳入峰会公报中,在促使结构性改革的落实方面也取得了巨大进展。对于结构性改革的关注和讨论也延续到了第12届“北京--东京”论坛经济分论坛的讨论中,27日,来自国家发改委、日本财政省、中日两国央行以及企业界的嘉宾就“结构改革的新局面与中日合作”展开了卓有成效的讨论。与会的日本经济界有识之士高度肯定了中国在推行结构性改革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日本银行副总裁中曾宏在发言中表示,中国要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势必通过结构性改革,中国已经认识到问题并在积极行动。东京大学公共政策大学院特任教授河合正弘也认为,今年1-7月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从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型,同时在需求侧,服务业的增长已经超过了制造业的增长,再平衡进行得非常顺利。
日本野村综研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松野丰对中国网记者说,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正顺利进行,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产业结构升级正在进行,也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向消费内需型经济转变,虽然这一过程并不完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但确实是在扎实地推进。
“现在中国正在进行新工业革命,有很多新的市场机遇”,三井物产株式会社顾问枪田松莹表示,今后两国社会要想取得经济发展的更多进步,日中两国间的合作必不可少,这需要双方“加强意见的交换”,枪田松莹指出。日本前财务官山崎达雄则指出可以从医疗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中日两国共同面对的结构性改革的难题入手,进一步完善各种制度。
不可回避的是,中日两国目前的经贸合作现状情况复杂、喜忧参半。9月下旬,日本经济界派出规模超过200人的访华团,表达对中国市场的重视,而与此同时,数据显示2015年中日贸易额同比减少11.8%,日本对华投资下滑的趋势仍在持续。分论坛上,外交学院副院长江瑞平对此表达了深深地担忧。“中日两国经贸关系出现不断弱化的趋势,相互依存度也在下降”,江瑞平指出,目前甚至出现了“经贸关系弱化、政治关系恶化”的趋势。
江瑞平也向日方提出了四点建议。首先,需要处理好“政治意图”与“经济利益”的关系,日本个别政治家不应为一己私利,而影响两国大众的福祉;其次,需要处理好政府引导与企业参与间的关系,尽可能的从两国企业的角度采取促进政策,解决有限领域与拓展合作间的关系;同时,也要处理好双边关系和区域合作间的关系,作为亚洲第一大和第二大经济体,两国担任着推进区域稳定繁荣、区域合作的重任;此外,也要处理好区内因素和区外因素的关系,不被域外因素所干扰。
“中日关系正在一个新的时间窗口”,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在发言中指出,中国提出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民众将越来越追求高品质的产品,这也为中日企业界的合作创造了良机。
大和综研调查本部长冈野进在接受中国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中日两国企业携手在第三方进行合作,整体来说是皆大欢喜的事。这也需要两国政府搭建更多的平台,促进两国企业进行信息交流,寻找合作机会。日本企业的技术和中国企业的运营经验相结合,共同开拓第三方的市场,尤其是在当今信息社会,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全国政协常委、中石化集团原董事长傅成玉在发言中指出,目前世界各国在全球化进程所遇到的问题,关键在于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红利,没有让各个国家的各阶层都获得平等的分享。傅成玉建议,各国应当按照G20 杭州峰会上提出的“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愿景,来制定主要政策。
论坛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在发言中指出,全球化主要增长动力在东亚,整个亚洲是世界增长的动力,应该多做工作,共同努力,在增长点中寻找机会,来扩大双边利益和多边利益,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