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2016年诺贝尔奖各奖项陆续公布。此前,已经有许多机构和研究人员在预测今年的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预测是否引人围观并成为网红,涉及一些要素,如准确率(测中率),获奖者的归属、身份,以及获奖的成果是否实至名归。
尽管有人认为,正如任何科学上的突破都无法预见一样,诺贝尔奖也不好预测。但是,还是有一个机构在孜孜不倦预测的同时获得较高的预测成功率,这就是加拿大汤姆森公司与英国路透集团合并组成的商务和专业智能信息提供商———汤森路透(ThomsonReuters)。该机构以引文桂冠奖得主作为预测的基础,使用定量数据来分析和预测年度诺贝尔奖得主的机构和国家。
这个数据是汤森路透的引文数据库(WebofScienceTM),据此进行定量分析,以确定诺贝尔奖颁发的学科领域(医学、物理、化学和经济学)中最具影响力的科研人员。这些高影响力的科研人员被授予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获颁此奖的就有望获得诺贝尔奖。
显然,这是充分利用了信息时代大数据神器,并获得了较高的功效。从2002年开始,被授予引文桂冠奖的科研人员同时也被预测为最有可能成为今年或不久后的诺贝尔奖得主。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截至2015年已成功预测了39位诺贝尔奖得主,所以被视为预测诺贝尔奖的“大神”。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这是老巴在退回德国波恩大学名誉学位证书时说的话,由于其高度的概括性和普世的兼容性,被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人沿用至今。因此,一个科学家的获奖也同时就是该科学家所属国家的荣耀。
10月3日,随着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大隅良典荣获生理学或医学奖。至此已有25名日本或日本裔科学家获得诺奖,包括11项物理奖、7项化学奖和4项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2000年以来的17年间,日本有15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截至2016年10月,日本是非欧美国家中获奖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两名在获奖时已经取得外国国籍,进入21世纪以后,在自然科学领域以国别划分的获奖人数方面日本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这里来盘点一下这些诺贝尔奖得主的教育背景。
下面,我们以本科毕业学校看一下各所学校的获奖人数。
(图表资料来源:人民网)
对于日本科学家今年获诺奖,中国权威学者认为,国内生物医学总体而言落后日本20年以上。也有不同意见认为,诺奖是对科学研究“迟到”的评价,日本科学家近年来频频获得诺奖,凭借的是日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取得的成果,那时中国科研确实落后于日本,但我国近年来科学研究成果与日本当前的科学研究相比,谁领先谁落后还不好说。
中国对日本获诺奖“井喷”的关注,应聚焦于借鉴日本重视投入基础研究,并给予科学研究更大自由的做法。调查显示,诺奖获奖周期一般是出成果之后的17年。在2000年后日本科学家获诺奖的15项成果中,只有2012年山中伸弥教授取得的iPS细胞成果发表于2006年。有中国学者认为,中国科研就算落后日本20年也没什么,按照目前中国的科研投入,说不定10或20年后,中国也会像日本一样频获诺奖——那样才能反映新世纪后中国科学研究的水平。
日本科学家频获诺奖后,日本社会也有普遍的忧虑,认为进入新世纪后,日本的科研经费增加不多,2009年甚至一直呈下滑趋势,导致日本科研能力下降,日本青少年对理工科的兴趣减弱,等等。相应地,有中国学者相信,近年来日本科学家获诺奖“井喷”将是昙花一现,未来将有中国科学家频频登上诺奖领奖台。
其实,日本科学界和社会的理性反思更值得我们学习。这是科学界和全社会对科技创新应该有的危机意识。不只是日本频获诺奖后反思基础研究存在的危机,新世纪后已经获得72人次诺奖的美国,也在深刻反思美国基础研究存在的问题。
我国科学界及政府、社会都应以理性、科学的态度,重视我国科学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我国科学家目前获得诺奖的情况,以及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现状看,我国基础科研与美国、日本等国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日本科学家获诺奖凭借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成果,去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奖的成果,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取得的。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在国际科技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已远超日本,但与日本在配置科研资源、评价科研成果时更重视研究者的学术能力与学术贡献不同,我国配置科研资源、评价科研成果有着较强的行政色彩,科研经费存在浪费,大量论文为应付考核、评价、晋升而发表,缺少应有的创新价值。我国基础研究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中国科协发布的《2014~2015学科发展报告》对此概括为四大问题,包括“能够称得上战略科学家的帅才少”、“研究人员和专业技术辅助人员结构不合理,缺少大量专业辅助人员”、“基础学科后备人才资源不足”、“优秀人才流失严重”。这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
如果按“数量”评价,我国科研已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但科学研究更要重视“质量”,诺奖更重视科研成果的世界影响力。我国更应正视当前科研存在的问题和危机,通过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持续增加科研投入,切实提高科学研究的质量和内涵。
汤森路透2016年的预测有了更多的中国元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华裔科学家张锋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卢煜明成为今年引文桂冠奖化学领域的获奖者。不过,结果两位并未获奖。在迄今汤森路透预测的8位华人科学家中,只有一位获得诺贝尔奖,他就是在2008年获得引文桂冠奖的钱永健,并于当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此外,无论从预测的准确性还是实际上获奖者的归属看,美国都是大赢家。今年汤森路透预测的24位有可能获奖的科学家中,美国籍科学家达21人,覆盖了诺贝尔奖全部6个奖项。从这个意义看,美国仍然是世界科技的老大,没有人能与之争锋和争荣。
(综合南方都市报、北京青年报、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