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杨虹
作为亚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日两国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双边贸易和投资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为寻求经济合作新动力,日本经济界高层人员200余人(创历史之最)自9月20日组团访华。
根据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8月,日本对华投资22.5亿美元,同比下降28.8%。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在2012年达到峰值后,连续3年递减,投资额已下降到峰值的一半以下。对于中日经济贸易现状,中国日本商会调查显示,日本对华投资中,出口导向型投资下降,但食品、汽车、零售、节能环保等产业正在兴起。日中经济协会会长、新日铁住金董事长宗冈正二于9月21日在京召开的第二届“中日企业家对话会”上表示,中日企业应当拓展新的产业合作,来应对中国消费的进一步升级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中国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为中日经贸合作创造新的空间。”中国贸促会会长姜增伟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加快重新驱动发展,推动制造业向自动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日本企业可以发挥在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生物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加强技术创新交流和人员培训,助推中国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中日产业链深度融合。削减过剩产能,日方献计献策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名誉顾问朝香圣一与会指出,钢铁产业是世界产业的基础,钢铁产业、能源产业是形成经济根基的基干产业,在日本有一句话叫做“钢铁即为国家”,即便是在创新型产业不断兴起的21世纪,钢铁业依然是重要的基础产业,而它的脆弱化会给全球经济带来重要影响。据了解,在闭门环节,日方向中方介绍了大量的钢铁产业治理经验。日本共同社报道称,日方一行希望与中方政府高层就钢铁产能过剩等问题交换意见。
“制造业、服务业等不管哪个行业,如果不能真正地抓住实际需求,仅为一时的需求所左右,就会逐步走进了所谓的‘恶魔周期’,泡沫经济一旦破灭,各种投资无法回收,不动产投资也无法回收。”朝香圣一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对于产能过剩,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坦言,不仅钢铁,水泥也同样面临相同的问题。“中国水泥现在有35亿吨的产能,24亿吨的销售量,水泥市场的需求峰值已过。”宋志平表示:“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曾面临产能过剩的情况,日本的政府、银行和产业界都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宝贵经验,日本的治理经验对正在治理过剩产能的中国企业来说可供借签。”中企期待学技术促升级
众所周知,日本的工业化进程比较早,积累了较多工业化的经验和管理经验,其中,装备制造业和先进材料行业、智能制造以及机器人产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中国的现有工业基础广泛,几乎涉及到了所有的工业门类,工业产值大,市场规模大,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中国企业仍需“取经”。
以半导体为例,TCL集团总裁薄连明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液晶显示技术最早起源于日本,但现在从事其面板制造的日本企业在减少,产业在向中国转移,中国有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达10条以上,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大陆一定会成为全球半导体显示产业的制造中心。”
但薄连明也表示,日本在该行业仍积累了很多技术制造优势,在材料和设备制造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中日双方在产业内发挥优势互补有很多的合作机会,拿TCL所属的华兴光电来讲,成立6年以来已经累计向日本企业采购了250亿元设备和290亿元币材料。半导体显示产业对技术、工艺、制造要求非常高,需要中日双方依托各自的资源优势,积极搭建合作的平台合作的层次,不断完善合作的机制,加大技术向成果的转化。”薄连明表示,期待中日加强技术合作,联合攻关产业内的瓶颈问题。